民生银行走势图(股票600016最新价格)
原创 | 商业大咖研究院
1993年,为纾解民企贷款之难,红顶商人卢志强在泰山会首次座谈上意气风发的表示,要成立一家为民营企业服务的
今时今日,身为泰山会元老之一的传奇资本大佬卢志强,早已不复往日的荣光,由他执掌的“泛海系”已经多次暴雷,负债累累,而由他牵头成立的民生银行,日子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
2021年三季报显示,民生银行营收净利分别同比下降4.93%、8.85%,成为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唯一一家营收净利双降的银行。①
不仅如此,民生银行的股价还出现了大幅破净的现象——截止2021年12月10日,民生银行A股的股价还剩下3.94元,总市值较2015年的历史高点缩水约1700亿元,动态市盈率约为3.6倍,市净率则只有夸张的0.35,不到宁波银行,招商银行的五分之一。
这种情况不得不让长期跟随的投资者唏嘘不已,创办于1996年,营收和净利润曾经连续保持十多年增长,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佼佼者之一的民生银行,为何竟会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今年以来,在银行金融机构整体大幅实现正增长的背景下,民生银行却再一次逆向而行,究竟又遇到了怎样难以化解的发展阻力?
1
2011年末,前民生银行行长洪崎曾公开发言:“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在房地产捆绑银行高速奔驰的年代里,洪崎的言论确实算不上自吹自擂,从2003年到2013年的“黄金十年”里,中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从63.05亿元增长至11356.08亿元,十年间暴涨了近180倍,且始终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只是,时过境迁,随着中国房地产告别“黄金十年”,与之相伴相随的金融行业也来到了一个特殊的十字路口,其中,业务高度同质化的银行业开始剧烈分化,而昔日靠着民营资本起势,缺乏扎实造血能力的民生银行更是首当其冲。
近年以来,随着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民生银行的净利率开始不断下滑,从2017年的35.29%下降到2020年的18.98%,在2020年业绩报告中,民生银行不但净利率下滑,甚至还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这不免也让洪崎当年的高调言论成为了笑柄。
全年,民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850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343.09亿元,同比下降36.25%。这是该行年度净利润首次出现负增长,且在全国性上市银行中降幅位居前列。②
不仅如此,在2020年交出的成绩单中,民生银行的坏账率相当之高,全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946亿元,同比增加316亿元,增幅达50%,全年处置不良贷款消耗拨备671亿元,同比增长31.8%。
同时,截止2020年末,民生银行关注类贷款总额高达1146.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3.91亿元,增幅11.03%;关注类贷款占比2.98%,比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通常被视为一个“藏污纳垢”的科目,里面很可能会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因此,民生银行的资产质量十分令人担忧。③
进入2021年以来,民生银行似乎依旧未能够解除危险的信号,2021年的中报让长线看好的投资者更加辗转难眠——上半年营业收入877.75亿元,同比减少10.5%;净利润为265.56亿元,同比下降6.7%。④
中报的不及预期加重了股价的压力,民生银行A股的股价继续向下“挖坑”,远远落后于板块的涨幅,对于这种现象,有人甚至习以为常地理解为民生银行依旧在重复去年的老故事——财务洗澡,出清不良资产导致股价“承压”。
事实则不然,从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及后续行业走势来看,诸如平安,招商这些已经有效挤出风险的银行,业绩增速大多回正且弹性良好,股价也有触底反弹的态势,但民生银行的股价却依旧长眠谷底,无动于衷。
机构投资者的嗅觉是敏锐的,事实上,即便是去年已经“定点爆破”了一些财务风险,民生银行离“脱困”似乎还有很远的距离。
在今年上半年年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总额723.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42亿元;拨备覆盖率142.87%,贷款拨备率2.57%,关注类贷款占比仍然高达2.86%,这几项重要的风险监管指标,几乎都没有改善的信号。⑤
而截至今年9月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总额722.2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71亿元,不良贷款率1.79%,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不过仍处在41家上市银行中倒数第2,不良资产“蓄水池”的水位依旧高的惊人。⑥
风控不力,不良率高企,拨备覆盖率较低,资本充足率承压,成为了近年来民生银行节节败退的关键词。
2
对于营收增速继续下滑的问题,民生银行在季报中解释:营业收入的下降主要是因积极落实国家减费让利政策,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优质贷款投放和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优质流动性资产的配置等原因导致。
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样的解释其实并不足以使投资者信服——虽然承受了疫情和经济下滑的双重考验,但今年前三季度,银行金融机构大多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作为一家老牌的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无视行业大盘而“开倒车”的做法,暴露出的更多是自身的内部经营与风控管理问题。
2008年以来,民生银行大力发展“小微金融”,通过上线供应链金融平台,俘获了众多缺乏融资便利的中小企业客户,贷款规模迅速增长,“小微之王”的美名因此而来。
但实际上,成也小微,败也小微,激进粗放,过于分散化的发展战略,虽然给民生银行的账面上带来了高利润,但风险也在随着经济结构的换挡而逐步累积。
2013年,民生银行的体量冲击历史高峰,小微贷款规模快速增长,企业贷款余额达到4047.22亿;占全行贷款比例达到26%,小微客户总数达到190.49万户。⑦
“盛极而衰”是永恒的铁律,好景不长,民生银行的各项指标开始全面掉头——2013年到2016年,民生银行个人贷款坏账增长率远高于规模增长。个贷不良余额从34.72亿元增至192.4亿元,短短三年增长了5.54倍。
由于小微贷款业务风险的滞后性,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其后逐渐攀升,2018年达到创纪录的1.76%,民生银行无奈,只能选择通过调低拨备覆盖率来维持业绩增长的“正面”形象。
不仅如此,由于民生银行注重发展高单价贷款客户,覆盖的行业较多,经营质量有高有低,且疏于风险防范,导致其连续踩中多个著名“黑天鹅”事件,如康得新财务造假、辉山乳业暴雷、保千里债务违约退市、獐子岛“扇贝跑路”等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可以明显看到,近5年来,民生银行的坏账率随着民企违约高发态势而不断上升,股价也一再下跌,在坏账率最高的2020年,民生银行计提的坏账准备金规模占比超过总收入的一半。
同样是在2020年,就连民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也隐隐露出“暴雷”的迹象。
全年,民生银行累计发卡量为6167.14万张,较上年末增长7.33%,新增发卡421.53万张。与之相对应的是,2020年末信用卡透支不良余额151.8亿元,较年初上升41.23亿元,不良率3.28%,较上年末增长0.8个百分点。⑧
作为多年来屡试不爽的“现金牛”之一,信用卡业务暴露的风险敞口,给民生银行敲响了另一次警钟。
在经济下行周期,银行业想要获得长足发展,首先需要做的是控制风险,留足“余粮”,平稳发展,其次才是追求个贷,信用卡等业务带来的高收益。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民生银行想要把小微,助农,普惠的故事讲的一如既往好听,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2
事实上,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较大,不仅仅与宏观经济遇冷、民营企业发展承压有关。
选择了错误的转型方向,过度押宝房地产,导致企业脱离金融市场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民生银行迄今依旧挣扎的重要原因。
民生银行的发起人本就以民营企业为主,且股权分散,股东中拥有刘永好、史玉柱等资本作手。其中,主要发起人卢志强从房地产行业赚到了第一桶金,其余投资人或多或少也与房地产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样的股东背景,似乎注定了民生银行的发展与房地产行业脱不开钩。而房地产也到了“江河日下”的时候了。
2015年以来,深耕小微赛道的民生银行就开始谋划战略转型,提出了“两大一优”的对公战略,但事实上,压缩小微和消费贷款,换道“大客户”的同时,民生银行却把目光瞄向了泡沫更甚,风险积聚的房地产。
这样的错误决策也导致民生银行所谓的转型不仅没有取得实效,更给自己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2015年年底,民生银行财报显示,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总额2439.83亿元,占对公贷款11.91%,房地产俨然已经成为该行对公贷款第二大投放领域。⑨
随后的几年之间,全国各地的房地产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猛烈的宏观调控,环京市场限购等高压政策的出台,更让将华北楼市视为“金饭碗”的民生银行苦不堪言。
2018年,华北地区坏账率占民生银行全部坏账比例为42.65%,几乎占去坏账额的半壁江山。受此影响,在所有实现净利正增长的银行中,民生银行以1.03%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垫底,同时创下近五年来新低。
实际上,深陷房地产死局的民生银行倒不是对地产风险熟视无睹,只是因为民生银行错判了发展形势,认为地产风险已经“接近出清”,以致于后期“船大难掉头”,浪费了大量的金融资源。
2018年年初,民生银行就通过了《改革转型暨三年发展规划方案》,明确了回归小微金融的战略定位。
然而,蹉跎于地产的这几年,浪费了民生银行太多的财力和精力,也让其失去了最好的翻盘机会,其间,国内银行业整合与洗牌速度加快,众多互联网民营银行弯道超车成功“上位”,国有大行加速对小微企业加速渗透,内外夹击之下,本身就未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民生银行想要实现逆袭,又何谈容易。
2020年,吃一堑的民生银行打着“回归本源”的口号持续推进转型,调整贷款结构,加大对民企、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但可以看到,民生银行事实上并未能真正摆脱对房地产贷款的依赖,全年房地产贷款总额4,389.59亿元,占比仅仅比去年同期下降2.2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了1.82%,比上年末上升0.26个百分点,拨备和消耗则是大幅增加,这也显示公司因为当年在地产,基建等方向上“用力过猛”,在出清存量业务风险的道路上依旧任重而道远。
4
近年来,因为内控管理不严格的问题,民生银行还曾受到监管层的重点关注,成为2020年“罚单王”,这或许也是导致机构投资者对民生银行敬而远之的重要原因。
据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民生银行共获45张罚单,被罚金额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高达1.11亿元。而进入2021年以来,民生银行系统性违规问题依然呈现高发态势,因各种违法违规收到监管罚单超25张,被罚金额超1.3亿元。⑩
此外,据有关媒体不完全统计,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属分行2017年以来频频违规超150次,罚款近6亿元,管理缺失问题十分显著。
在民生银行自身难以确保合规发展的状况下,背后的一众大小股东自然也是意兴阑珊,甚至还有在债务当头之际选择放弃民生银行股权,用以“自保”的情况发生。
比如,今年7月份,受“泛海系”财务危机发酵的影响,民生银行曾在一周内连续两次遭到股东被动减持2.61亿股,华夏人寿更是为了化解债务危机,选择对民生银行股权进行清仓式减持。
再往前,在民生银行提出战略转型,人事调整,安邦保险高调入主的时刻,原大股东郭广昌、刘永好、卢志强却无心恋战,纷纷减持股权离场,与之一同传出的是就任民生银行行长半年的毛晓峰被纪委带走调查的消息。
这些情况无一不显示出,这些在民生银行董事会摸爬滚打多年,熟知公司内部管理状况的“老玩家”,对公司的后续发展并不看好。
那么,当民生银行内忧外患不断,大佬们纷纷开启“胜利大逃亡”的时刻,仅仅靠公司的一纸转型公告,以及一份带着明显瑕疵的财务报告,是否就能重塑投资者的信心?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借着疫情下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民生银行稍微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就在同行竞争对手纷纷轻装上阵的时刻,民生银行似乎还是没有能完成“排雷”的任务。
不良资产率依旧居高不下,拨备覆盖率依旧还是行业靠后水平,面对风险,更缺乏可供释放的隐藏利润。
这样的民生银行,不仅没有脱离财务上的困境,就连公司经营管理上的“雷”也没有排掉,违规操作成为家常便饭,这不免会让投资者更加胆战心惊。
痛定思痛,民生银行想要真正重获投资者的信任,需要审时度势,根据市场、政策和行业的发展确定更加明晰的战略定位,需要加大问题资产处置的决心和力度,更需要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股价大幅跌破净资产,被投资者无情抛弃的背后,“小微之王”的凛冬似乎才刚刚开始。一个想要亡羊补牢,转身拥抱民营经济与“小微战略”的民生银行,是否真的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
注:
① 2021.11.2,中华网财经,《民生银行前三季度业绩双降:营收下降8.85%,净利润下降4.93%》
② 2021.3.30,新浪财经,《民生银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50亿元 同比增长2.5%》
③ 2021.4.16,证券之星,《民生银行处置不良录得“史上最差业绩”,2021年或延续颓势》
④ 2021.8.28,界面新闻,《业绩再走下坡路!民生银行上半年营收净利增速皆为负,何以至此?》
⑤ 2021.8.28,界面新闻,《业绩再走下坡路!民生银行上半年营收净利增速皆为负,何以至此?》
⑥ 2021.10.29,金融界,《民生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93%,不良贷款总额增加21.71亿元》
⑦ 2014.6.20,中国证券报,《大小银行争相公关央行争贷款额: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⑧ 2021.3.30,新浪财经,《民生银行2020年信用卡不良率升至3.28% 在同业中较高》
⑨ 2016.6.8,21世纪报道,《民生银行股东会:强调对公和零售业务结构调整》
⑩ 2021.12.7,人民日报客户端,《民生银行4年来被罚近6亿,业绩垫底且两大股东遭债务危机》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3-1284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