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学习选股

苏宁电器股权激励案例分析(美的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苏宁电器股权激励案例分析(美的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内容导航:
  • 什么是股权激励及案例分析
  • 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案例
  • 怎样写股权激励的案例分析论文?
  • 美菱电器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还有具体分析
  • 小企业股权激励机制有哪些案例进行分析?
  •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案例分析
  • 大家能否帮我举一个案例有关于股权激励的但是在股改的背景下!
  • Q1:什么是股权激励及案例分析

    1、宁波银行 股权激励引争议1
    高比例的员工持股是宁波银行股权结构的一大特色,也正是宁波银行路演的“卖点”之一。目前,宁波银行高管持股比例发行后达到1.88%;管理层和内部员工持股比例高达19.4%。 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投资者及业界专家惊诧于宁波银行的造富光环,对其股权激励的过程等提出种种质疑。
    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宁波银行2001年至2006年间共进行了三次定向发行及股权转让。2004年对本行员工以每股1元发行了3.6亿股;2006年管理层分别以每股1.15元和每股1元的价格增持了近3800万股。
    目前,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持有700万股、行长俞凤英持有600万股、监事长张辉持有600.9万股、副行长洪立峰持有600万股、行长助理罗维开持有522.19万股、行长助理任智水持有537万股、行长助理陈雪峰持有520.36万股。
    “贵行在申请上市前短时间内对高管层空间进行增资扩股的初衷是什么?如何看待大众投资者提出的‘高管层有利用其权利为自身谋利的嫌疑’?在金融领域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高管持有如此高比例的股份是否合适?”社会舆论一系列质疑萦绕着宁波银行股权激励的问题。
    宁波银行财经公关——九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负责宁波银行项目的包丽亚接受记者电话采访以及随后的正式回函中表示:“员工高比例持股的目的是希望银行的高管及其员工建立一种互信互利的关系,宁波银行的创造的经营业绩也证明了当时的决策是有利的。”回复结果与宁波银行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内容无异。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宁波银行内部员工持股的几次变化中,宁波特克轴承有限公司扮演了一个很特殊的角色。”
    另一位业内人士说:“宁波银行高管2006年增持股份的价格不仅低于净资产,也大大低于其战略投资者新加坡华侨银行购买宁波银行股权每股2.28元的价格。当时宁波银行已基本确定上市计划,而公司高管却能得以用比较低的价格大量购买宁波银行股份,如此闪电增持让人生疑。”
    “银行高管持股应有一个合理的限度,既提倡效率优先,迅速腾达。也要兼顾公平。因此,有待管理层对银行高管持股的规定从持股构成及比例、变现时间等做出完善性的规定。”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韩复龄教授表示。

    Q2: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案例

    案例背景:受人才流失之困,渴望股权激励
    S公司是北京一家大型自主研发企业,近年来市场一片大好,公司转入高成长期。但令大股东担忧的是,团队的工作士气开始有下降的征兆,高层次人才流失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为扭转员工的工作心态,保留核心骨干员工,公司尝试推行股权激励计划。
    谈到股权激励的构想,S公司向经邦集团王俊强老师所带领的咨询团队表达了这样几点期望:第一,合理确定每位员工的股权授予数量,避免分配不公;第二,合理确定股价,确保激励对象能按个人实际付出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第三,确定适合公司的激励方式,既操作简单又有激励效果;第四,合理确定激励周期,既不使员工觉得遥不可及,又要规避一些员工的短期行为。
    另外,S公司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担忧,比如,在目前经济危机的时候实施股权激励,时机合适吗?授予股权后,员工不努力工作怎么办?员工中途离职,股权收益如何结算?员工对股权不感兴趣,怎么办?解决方案:在系统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激励、分步推进 尽职调查后,经邦顾问团队发现,S公司目前采用的是“拍脑袋”式的薪酬激励方式,没有科学的依据,激励机制缺乏公平性和竞争性,也没有长期留人手段。这是导致士气低落、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为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S公司的治理结构、所处的发展阶段、战略规划、企业文化、薪酬结构、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了系统的股权激励方案。其关键点如下:
    第一步,从人力资本附加值、历史贡献、难以取代程度三个方面确定激励对象范围。
    全员持股尽管在美国非常流行,但在中国并不适用,用在中国的非上市公司身上更不妥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无原则地扩大激励对象范围是产生股权纠纷的根源所在。所以,确认激励资格,应从人力资本附加值、历史贡献、难以取代程度三个方面予以考察。
    从人力资本附加值来看,激励对象应该能够对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毕竟着眼于未来是股权激励的根本。从历史贡献来看,激励对象应该对公司过去的经营业绩增长或管理能力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因为尊重历史贡献,是避免出现内部争议风波的基础。从难以取代程度来看,激励对象应该包括那些掌握核心商业机密和专有技术的特殊人力资本持有者,关注难以取代程度,是保护企业商业机密的现实需要。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将S公司的激励对象分成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核心层,为公司的战略决策者,人数约占员工总数的1%—3%;第二层面是经营层,为担任部门经理以上职位的管理者,人数约占员工总数的10%;第三层面是骨干层,为特殊人力资本持有者,人数约占员工总数的15%。
    第二步,进行人力资本价值评估,结合公司业绩和个人业绩的实现情况,综合确定激励力度。
    激励人还是激励人所在的岗位?这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王俊强指出,解答“对人还是对岗”这个难题,需要上升到企业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管理主题这个层面来考察。
    对于处在成长期的企业来说,其业务模式尚不固定,兼岗、轮岗现象非常普遍,很难用一个固化的岗位说明书来界定员工的工作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岗位价值不应该成为确定股权激励力度的依据。对于处在成熟期的企业来说,其业务模式趋于固化,员工的能力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的岗位,“统一、规范、有序”成为企业的管理主题。此时,进行基于岗位价值的评估对于确定股权激励力度来说非常重要。鉴于S公司尚处在成长期,我们以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为依据来确定员工的初始激励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对人激励还是对岗激励,固化激励额度的作法都是不妥当的。为此,我们引入了股权激励的考核机制,并且将考核分为公司绩效、部门绩效(或项目绩效)、个人绩效三个层面。对于层面比较高的员工,强化对公司绩效的考核;对于层面稍低的员工,强化对个人绩效的考核。根据考核成绩从高到低划分成S、A、B、C、D五个等级,按考核等级确定最终激励额度,依次为1.2倍、1.1倍、1.0倍、0.8倍、0倍。
    第三步,按激励层面确定激励方式。
    激励效果不仅取决于激励总额,还取决于激励方式。确定激励方式,应综合考虑员工的人力资本附加值、敬业度、员工出资意愿等方面。结合S公司的实际情况,相应的激励方式如下:
    对于附加值高且忠诚度高的员工,采用实股激励,以使员工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参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规定(用于股权激励的股本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结合S公司的股本结构及激励期内预期业务增长情况,我们建议用于实股激励的股本数量为500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5%)。个人授予量根据人力资本价值予以确定,即个人授予量=500万股×个人人力资本价值/∑个人人力资本价值。
    对于不愿出资的员工,采用分红权激励和期权激励,以提升员工参与股权激励的积极性。分红权数量取决于激励对象的人力资本价值及激励期的每股分红额,即个人获授分红权数量=个人人力资本价值/每股分红额。期权授予量取决于人力资本价值及激励期内的股价增长情况,即个人获授期权数量=个人人力资本价值/每股价差收益。
    第四步,按企业战略确定股价增长机制。
    股权激励之所以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激励对象能够通过自身的工作努力影响激励成果的大小和实现概率。选取恰当的激励标的物,可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确定激励标的物,应综合考虑这样四个因素:第一,激励标的物必须与公司的价值增长相一致;第二,激励标的物的价值评定应该是明确且令人信服的;第三,激励标的物的数值应该是员工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影响的;第四,公开激励标的物时应不至于泄露公司的财务机密,这一条对非上市公司而言非常重要。
    对照上述标准,结合S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财务管理现状,我们选取了销售额这一增长类指标作为股价变动的标的物。考虑到销售额增长率与净利润或净资产的增长率并非一一对应,结合S公司的历史财务数据,我们将股价增长率确定为销售额增长率的60%(可由董事会根据当期实际经营情况予以适当调整)。举例说,如果目标年度销售额相对于基期销售额的增长率为50%,则股价增长率为30%。
    第五步,综合企业的战略规划期、员工的心理预期、工作性质确定激励周期。
    若要产生长期激励效用,股权激励必须分阶段来推进,以确保员工的工作激情能够得以延续。划分激励时段,可参照企业的战略规划期、员工的心理预期、工作性质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确定。
    一方面,作为支撑企业战略实现的激励工具,股权激励的周期应与企业的战略规划期相匹配。另一方面,股权激励旨在通过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来赢取员工的忠诚,过长的激励周期会弱化激励效果,无法调动员工的参与欲望,但过短的激励周期也会使一部分员工萌生投机念头。最后,企业之所以采用股权激励,也是因为某些岗位的工作成果无法在短期内呈现出来,所以股权激励的周期设置还应考虑激励对象的工作性质。
    根据S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股权激励的授予期设为3年,按3:3:4的比例,每年1次,分3次授予完毕,同期股权的解锁及期权的兑现亦分3年期实施,这样,一项股权激励计划的全部完成就会延续6年。之所以设成循环机制,其原因在于,在激励的同时施加必要的约束——员工中途任何时刻想离开企业,都会觉得有些遗憾,以此增加其离职成本,强化长期留人的效用。
    第六步,签署授予协议,细化退出机制,避免法律纠纷。
    为规避法律纠纷,在推行股权激励方案前应事先明确退出机制。参照《劳动合同法》,结合研发型企业的工作特点,S公司可从三个方面界定退出办法:
    其一,对于合同期满、法定退休等正常的离职情况,已实现的激励成果归激励对象所有,未实现部分则由企业收回。若激励对象离开企业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则未实现部分也可予以保留,以激励其能继续关注公司的发展。
    其二,对于辞职、辞退等非正常退出情况,除了未实现部分自动作废之外,已实现部分的收益可适度打折处理。
    其三,对于只出勤不出力的情况,退出办法规定,若激励对象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则激励资格自动取消,即默认此激励对象不是公司所需的人力资本,当然没有资格获取人力资本收益。
    在确定股权激励方案后,与激励对象签署股权授予协议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是股权激励正式实施的标志,也是对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明确界定。

    Q3:怎样写股权激励的案例分析论文?

    你是专家,这里人都等待聆听你的教诲,你怎么倒反问起我们来了

    Q4:美菱电器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还有具体分析

    公司高管称,如业绩的高增长持续,公司将不排除启动分红方案
    日前,美菱电器正式启动管理层股权激励。据了解,此次股权激励涉及激励基金总额为1821.7万元,其中董事王勇获得最高激励基金160.1万,占比为8.79%。美菱电器一位高管告诉记者:“去年美菱电器业绩取得理想成绩,以股权激励形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如业绩的高增长持续,公司将不排除启动分红方案。”
    7月30日,美菱电器发公告称,公司已满足年度业绩激励基金的获授条件,同意公司按照2012年经审计的净利润的10%可计提1921.98万元的业绩激励基金。当日,美菱电器报3.19元,上涨0.31%。
    公告称,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了激励对象当年的职务级别、任职时间、绩效考核结果等因素后,同意公司将已提取的激励基金中的1821.7万元向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激励方案》规定条件的激励对象(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及业务人才等)进行分配。
    对于奖励方式,美菱电器称,激励对象将以其收到的业绩激励基金(缴纳相应所得税后)加上不低于其年度薪酬总额(除业绩激励基金外,且缴纳相应所得税及五险一金后的年度薪酬总额)的30%,通过公开市场购买美菱电器股票。
    在美菱电器此次实施的股权激励中,美菱电器董事、总裁李伟获得144.1万激励基金,占分配的业绩激励基金总额比例为7.91%;董事王勇获得160.1万激励基金,占比为8.79%;常务副总裁刘宏伟获得134.5万元,副总裁邓孝辉获得80万元。
    2007年,长虹集团和四川长虹以约1.74亿元收购美菱电器20.03%股权,并随后把空调业务置入美菱,完善白色家电产业线,拉开家电企业重组大幕。美菱电器也正式进入“长虹时代”。
    美菱电器董秘王霞表示:“此次股权激励得到大股东的支持。目前美菱白电四大产品线,包括冰箱、冰柜、洗衣机、空调,去年冰柜销售量增长30%,空调量增长了25%以上,出口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增速在50%以上。除了传统大连锁,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强拓展地方性和专卖店渠道。”
    美菱电器2012年度财报显示,公司201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2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80.27%,即2012年较2011年净利润增长率超过了15%。2012 年净资产收益率为6.67%。美菱电器业绩增长,节能补贴带来较大贡献,因收到节能补贴尾款1.04亿元,美菱电器去年业绩同比增长80%。
    王霞告诉记者:“去年公司业绩上涨,一方面受节能惠民政策的影响,同时产品结构调整往中高端集中,产品议价能力提升,产品综合毛利率提高。而这种趋势在2013年将延续。”(证券日报)

    Q5:小企业股权激励机制有哪些案例进行分析?

    小企业一无资金,而无技术,三无品牌,只有进行股权激励才能吸引人才,针对小企业股权激励机制主要有:
    1.对业务团队的组合式多层次五步连环激励方案。
    2.对非业务团队的中西合璧股权激励方案。
    3对核心高管的135渐进式股权激励方案等。
    主要案例:阿里巴巴的马云从创业8人组到现在拥有如今的低位

    Q6:实施股权激励计划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案例分析

    根据你的提问,经股网的专家在此给出以下回答:
    时下如何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工资、奖金、福利计划、培训、员工个人发展计划等等,各种激励方式层出不穷。而其中员工股权激励方式,由于其不可比拟的长期性和延续性,相对传统的员工激励体系而言,是一种深层次的变革。
    与传统的以现金为主的激励方式相比,股权激励使得被激励员工能够稳定的、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从企业的增长中获利,无疑是最具有激励性的。
    另外,通过股权激励方式的实施也有利于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企业忠诚度,更加有利于核心骨干员工的留用,可谓一举多得。 既然股权激励具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是不是对于企业而言只要实施“股权激励”就万事大吉了呢? 其实不然。你可以到任何一家企业问那里的基层员工,在薪酬结构中最喜欢那一块?保证90%以上的员工告诉你,最喜欢的还是加薪!
    股权激励专家在考察一家2003年实施了员工持股的企业时,发现这家企业员工股权收益快赶上工资了,但是这些直接受益者的工作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反过来影响了新员工多了许多怨言。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还是一个管理问题。
    实施了股权激励,但是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不能建立起相应的考评体系,股权激励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从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分析,阐述相关考评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一、股权激励计划的制定 在制定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时,如何确定被激励人员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很多企业采取的方法是,划定一定的持股范围(比如主要经营层、中层管理人员等等),在划定范围内的员工自然就具有了享受股权激励的资格。
    采取这种方式,确实简单易行,但是有两个问题无法很好的解决:
    第一,对于划定范围内的人员是否需要认定持股资格。企业老板将经营者和中层管理人员作为股权激励的对象。但是在中层管理人员中却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人员本身并不符合岗位要求,只是由于历史原因,仍然担任一定的管理岗位。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简单的将员工股权激励和岗位挂钩,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而且有可能在持股人员内部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首先,进行岗位考评,针对不同的管理岗位制定不同的考评指标,并对现有人员进行评价,达到标准者继续留任,不合格者则必须离职; 然后,通过内部竞聘上岗方式,补齐空缺的管理岗位; 最后,在人员明确的情况下,制定员工股权激励计划。
    第二,具体的股权激励数量如何确定 在“人人持股,平均持股”遭到否定后,持股人员适当拉开差距、股权激励向核心员工进行倾斜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此在制定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中,如何确定每个人的持股数量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为何要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是对其以往贡献的一种认可,还是对其岗位在未来企业中价值的认定?而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进行股权激励,都必须辅以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如果是对以往贡献的认可,就需要对持股员工以往所做出的贡献进行系统的考核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股权激励数量挂起钩来;如果是对岗位价值的认定,就需要对岗位的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比如岗位职责的大小、决策的风险、所承担的风险等等),并将评价结果与股权激励数量挂起钩来。
    总体而言,要确定不同人员的具体持股数量,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考评体系,对不同的人员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明确他们的相对重要性,并与股权激励数量挂钩。
    二、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 持股人员、持股数量等要素明确后,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就可以进入实际实施阶段了。 在实施过程中,企业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有了一部分股份,但是似乎有“一次持股,终身享受”的担忧,也就是担心员工持有股份以后,具备了被雇用者和企业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如果工作表现不好,反而比原来更加难以约束。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建立股权流动机制和相应的考评体系。所谓“股权流动机制”主要是依据“以岗定股、股随岗走”的原则,对员工持有、增减、退出股份的条件、时间、价格等做出一系列约定的一种机制。详细的内容在此不便展开,它的核心目的就是要体现员工股权激励的特性,把持股与员工的工作表现有效结合起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考评体系。
    员工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更多的享受股权激励、什么时候必须减少其股权激励、什么时候甚至必须退出其原有的股份,这些都需要通过考评体系加以规范,并且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另外有些企业采取“分红股”的股权激励方式,相比之下更需要考评体系的建立。因为与通过实际持有股份实施员工股权激励相比,“分红股”(只有分红权,没有所有权)所激励的对象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往往需要在具有相同的岗位、技术、学历背景的同一层面的人员中挑选出激励对象。如果没有考评体系的建立,无论人员的挑选,还是具体“分红股”数量的确定都会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难以为员工所接受。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将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与绩效考评体系很好的结合起来。比如某员工持有某企业2%的股权,根据事先约定,如果一年绩效考评成绩为不合格,则甲必须退出1%的股权,价格按原先购买时的原价计算;如果两年绩效考评成绩不合格,则甲必须离开原岗位,所持股份必须全部退出,价格按原先购买时的原价计算。 相信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员工即使持了股份,压力依然时刻存在,他的股份有多少收益,甚至能不能继续持有股份,都和他的工作表现息息相关。
    从而在通过股权激励实现长期激励的同时,也真正达到长期约束的目的。激励与约束从来都是相对的,失去约束的激励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以上就是经股网根据你的提问给出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经股网,一家以股权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家股权门户网站。

    Q7:大家能否帮我举一个案例有关于股权激励的但是在股改的背景下!

    上市公司推股权激励计划 成批制造百万富翁?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而对一些获得上市公司股权的企业高管,一夜暴富将不再是神话。这一现象已经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据有关人士透露,事实上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始之后,证监会就已经在准备规范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深入进行,多家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上周,金发科技、恒声电子推出股权激励计划;4日,中化国际推出管理层期权激励计划;5日,中信证券也推出了自己的股权激励方案。
    中化国际在其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称,中化集团将从向流通股东支付对价后所余股票中划出2000万股作为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
    而金发科技的股权激励计划更具创新性。金发科技公告称,公司第二大非流通股股东宋子明将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前,把其所持有的部分非流通股份共1690万股,按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作价转让给公司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及核心业务员共计118人,以实现公司内部核心人员的股权激励。
    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最大的受益者毫无疑问将是得到股权激励的高管们。对他们来说,只要公司股价不断上涨,那么自己一夜暴富就不再是神话。有市场人士形容,这是成批量制造百万富翁的开始。
    就拿国资控股公司中化国际来讲,它的股权激励计划就造就了16位几百万的富翁。最近银河证券研究报告就认为,公司合理估值为4.5元/股,而中化集团将以2000万股作为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那么,16位高管的“纸上财富”将高达9000多万元。
    与相关法规不冲突
    再拿民营企业金发科技来说,公司总共拿出1690万股,按公司4.93元作价转让给公司管理层等118人,即使这些高管未来按10.70元这一保守价格套现,人均也将得到近百万元。
    据新华社消息,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关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的征求意见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就正在讨论的情况看,与正在修改的《公司法》、《证券法》不会有冲突。根据这份《规范意见》,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股票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IPO时预留的股份;二是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三是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
    证监会将出新规
    另据了解,目前,证监会正在牵头制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从而使长期不够健全的上市公司激励方式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据悉,以后,对于违规操作的、涉嫌违法的、财务报告不被认可的上市公司,不能实施股权激励;而认股权证计划的有效期不得超过5年,自认股权证授予之日起计算,认股权证的授予日与可行权日之间的间隔不得少于1年。
    股权激励≠MBO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目前企业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不是大家以前所说的MBO.据分析,目前MBO的最大问题是程序上不规范,经常有暗箱操作行为。而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股权激励计划,是公开透明的,不管是国资委、证监会、小股东,都可以充分讨论和沟通。另外,MBO是管理层通过购买大量的股份,实现管理层控股或者控制权转移,而股权激励只是拿出一小块股权来对管理层进行激励。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3-87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