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导致部分中药材价格上涨(环保导致价格上涨)
内容导航:
Q1:国办发布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看到,中医药仍然一定程度存在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为此,《措施》从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方面,将从保障落实政府投入、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等多个方面发力,具体包括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等。
《措施》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长期投资力度。
新华社图
支持符条件中医药企业上市融资
近几年来,中药新药申请注册数量和上市数量较少。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19年度药品审评报告》,2016~2019年批准上市的中药新药分别仅为2个、1个、2个、2个,远低于化药NDA审评通过数量。
一位熟悉新药审批的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过去中药新药的审批上市参考的是化药的审评审批尺度与方式。但西药的新药审评标准与中药的发展规律并不相适应。化药需要做三期临床研究,有标准的临床试验流程管理,且有客观的评价方法和评级指标,但这些却不适用于中药。生存质量改善、临床症状改善是中药的特点,但是可能无法达到具体指标上的要求。
上述业内人士举例说,比如化药在治疗糖尿病药物观察的指标包括血糖的降低,但中药在临床上实际看的是症状是否好转,而非去评价血糖指标是否降低。这并不符合当前临床试验方案与管理要求,而过去中药新药想要获批上市,又必须过这一关。所以,建立符合中药自身发展特点的注册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措施》明确,加快推进中药审评审批机制改革,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提升中药注册申请技术指导水平和注册服务能力,强化部门横向联动,建立科技、医疗、中医药等部门推荐符合条件的中药新药进入快速审评审批通道的有效机制。
并且,以中医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统筹内外部技术评估力量,探索授予第三方中医药研究平台专业资质、承担国家级中医药技术评估工作。增加第三方中药新药注册检验机构数量。
另一方面,中药领域近几年上市公司数量也较少。2018年、2019年A股并无中药企业上市,2020年A股新增3家中药上市公司。
为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措施》要求加强融资渠道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长期投资力度。
并且,鼓励各级政府依法合规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医药领域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担保力度。支持信用服务机构提升中医药行业信用信息归集和加工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中医药特色发展。
中药饮片实行自主定价
为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措施》提出,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建立以临床价值和技术劳务价值为主要依据的中医医疗服务卫生技术评估体系,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医疗机构炮制使用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价,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北京某三甲医院药剂科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北京市医疗机构炮制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已是自主定价,定价依据原料成本的核算机制。
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近些年,江苏、石家庄等地公立医院炮制的中药制剂已实行自主定价的市场调节价格机制。
一味中药行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医院自主定价与一些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大有关。一些中药材具有农产品的特征,质量和产量容易受天气、土地等因素影响,也常出现某种中药材今年价格好,然后一窝蜂种植从而导致价格暴涨暴跌的情况。
该中药行业人士指出,另一方面,中国药典对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的安全性、检验方法等要求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严格,这种情况也会对部分中药饮片和制剂的成本有影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定价,能够保证合理利润,从而保障供应。
此外,《措施》还提出,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大力支持将疗效和成本有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综合考虑有效性、经济性等因素,按规定合理确定目录甲乙分类。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发布中医优势病种,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一般中医药诊疗项目继续按项目付费。
并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推出中医药特色健康保险产品,建立保险公司与中医药机构的信息对接机制。支持保险公司、中医药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加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中医药服务和费用监管。
Q2:全球食品价格上涨,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吗?
是的,大部分的原因是疫情引起的,疫情导致交通受阻,大量的粮食运不出去,造成变质,从而造成食品价格上涨。
Q3:疫情过后保健养生行业发展怎么样了?
直接在证券公司买就可以
Q4:疫情期间物价上涨的看法作文?
我感觉我们国家政府做的非常好,哪怕就在疫情期间。各地的物价报时还是比较稳定的,没有过多的上涨。我爱我们的祖国,愿祖国强大。
Q5:中药一直提价为什么呀
“无标准”正是获利的空间
中药材属于农产品,其种植受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产地往往非常集中。一种中药材,往往只在几个县的区域内出产,使得控制种植资源变得相对容易。这也是一些农产品和中药材容易被热钱控制的原因。
中药材价格上涨难题,主要在于政府指导价定不下来。“要有定价标准,就需要有质量标准,但中药目前就缺这个。”
Q6:影响药材市场价格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一般认为市场价格变化是取决于产品供需双方的变化,如供大于求,市场就疲软萧条,价格就降低,货源太多还可能形成烂市,无人问津;如求大于供,市场就活跃,价格就会攀升,有时还会出现预想不到的“天价”;当供求双方基本持平时,价格和市场也会比较稳定。但影响供求双方矛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认清中药材是给人治病救命的特殊商品。不会因药材价格上涨,有了病就不吃药,不治病,也不会因药价降低没病吃点便宜药。药材中也有一些是药食同源的中药,如桔梗,除药用外,还可做蔬菜淹制咸菜供食用,如有出口其需要量可能增大;还有些滋补强壮药,如枸杞、西洋参、、黄芪、党参等等,这些药材在价格便宜时,确实可吃点便宜药来滋补身体,但它和水果,蔬菜等食品的需要量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其需要量也是有限的。对那些纯粹是药材来说,其需要量是比较稳定的。比如,治疗流感和肝炎的板蓝根,在价格每千克4元时,它的年需求量是8000吨,价格上升到12元时(上涨2倍),它的年需求量还是8000吨,当价格下跌到2元时,年需求量还是8000吨。它的需求量除正常需要外,还受当年流感和肝炎的流行情况,以及自然灾害等的影响,除非出口量增加或扩大医疗范围,其需求量才会有较明显的变化,多了就会烂市。所以中药材才会有“药材多了是草,少了是宝”,“黄金有价,药无价”的说法。因药材的需要量比较稳定又不是太大,客观因素的影响作用较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下面几点:
(1)药材的种植年限和栽培技术的难易程度 一、二年生药材的生长周期短,栽培技术比较容易,或生长适应性较强,适宜生长的范围较广,生产恢复较快,容易引起生产过剩,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就较短。如款冬花(以花蕾入药有润肺、止咳、消痰下气的作用,是常用中药)在1985年6月市场价是4~6元(元/千克下同),款冬花主要靠野生资源,因价格很低,农民没积极性,不愿上山采挖,1986年6月涨到30~32元,一年就涨5~6倍,因而刺激农民积极采挖野生冬花,甚至进行人工栽培,货源多了,价格又逐渐下滑,1989年6月跌为20~24元,因库存量大,价格一时上不去,长时间低价,1990—1995年长期徘徊在12~17元,又挫伤了农民采药种药的积极性。农民多年不种不采,1996年6月又暴涨到50~60元,比1985年涨10倍,1996年8月再涨到80~90元,产新后12月份又回落到50元左右,1997年下半年又涨到100~150元,最高价180元,1997、1998年农民再次大量种植,直到1998年10月产新后才开始下降,到1999年以后急降到15~20元。因为冬花是一年种一年收,栽培技术比较简单,生产恢复很快,种植面积大了,又会造成产品过剩和价格的下跌。
太子参以块根入药,是一种滋补强壮药,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等功能,适应性较强,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生产,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浙江、上海、福建等地,是越年生植物。秋季栽种,冬季长根,春季发苗,夏季枯萎休眠,生长季短。生产的恢复更快,1986年前因产量大,供大于求,1985年出现烂市,出售价只有1元/千克,药贱伤农,农民不愿再种,产量减少,加上库存量也逐渐减少,价格开始回升,1990年底突破百元大关,由于媒体的炒作,许多发财致富的小广告满天飞,又刺激农民种植太子参的积极性,特别是1992年秋农民大量购种扩种,1993年产量大增,再次跌入低谷为4~5元,农民再缩小种植面积,加上部分地区遭受水灾,产量大减,1995年产新后又升到14元,1996年7月产新后再升到16~20元。
冬花和太子参都是一年生药材,其市场变化快,大起大落的周期短,下面再举一个多年生药材,黄连,从种子育苗到收获大概需6~7年的时间,市场的周期性变化起码也需6~8年以上,黄连的栽培技术难度较大,技术较复杂,需搭棚遮荫,生产的发展和恢复相对会较慢,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可能会更长。从解放后黄连生产的变化,看黄连市场的周期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国家比较重视药材生产,黄连生产也有所发展,当时全国黄连的年产量达20万千克,年需要量也约20万千克,供需基本平衡,到60年代因政策原因,以粮为纲,对黄连生产不加重视,生产管理不善,加上自然灾害,黄连产量剧下,年均产量只有14万千克,1965年最低已降到8万千克,而此时的年需要量已增到50万千克,出现严重的供求缺口,因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价格比较稳定,70年代生产有所恢复,年产50万千克,供求缓和,1975年以前的市场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元以下,80年代初改革开放,市场放开,黄连的价格也逐渐攀升,到1985年曾达到50~58元,最高价曾出现过120元的高价。当时确有一批黄连专业户脱贫致富,成为当时的万元大户,当地产区也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要挣钱,种黄连”的口头禅,农民一哄而上争种黄连,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种植面积一路攀升,1982年的种植面积只有1066公顷,1984年已发展到2467公顷,1986年又创历史新高达3600公顷,1980—1990年平均每年种植2670公顷左右,年总产量达400万千克,产量剧增,导致市场价格猛跌,如1988年初还曾从1986年的40元升到60元,但当年下半年就猛跌到20元,1989年后一直保持在17元左右的低谷,并维持到90年代。如1994年著名黄连主产区四川(现重庆)石柱黄水镇的收购价跌到7元的惨状,市场的反差太大,变化太快,药贱伤农,药农心有余悸,缩小种植面积,有的甚至不敢再种,黄连是多年生品种,80年代末种的要到1995年以前才能收获,所以1995年以前的产量是相当大的,如1992年可产250万千克,1993年可产165万千克,加上库存153万千克共有320万千克,1995年以后虽产量锐减,但由于库存量大,又可维持几年,市场价格还是慢慢回升,1995—1996年回升到24~26元,1998年升到40~45元,1999年升到70~80元,从2000年8月开始猛涨,只有100天左右就从春天的80元上涨到240元(最高达280元),是年初价格的3倍,是十年前的十几倍。由于价格飞涨,有些药农致富心切,把还没有到收获期的3年生黄连也挖出来卖,由于质量较差和未足干就急于出售,价又降到200元以下,最低降到150元左右,2001年上半年基本上稳定在180~200元之间,下半年再降到110~120元之间。
(2)国际金融大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出口药材的出口量及价格变化 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的金融危机,引起整个地区经济萧条,大大影响我国中药材的出口量,最典型的可说是韩国对我国桔梗的进口,桔梗以根入药是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和支气管炎的治感冒要药,在韩国主要把它作为蔬菜食用,多作咸菜食用,韩国与我国建交后,大量进口我国鲜桔梗,1994年每千克鲜桔梗收购价3元,1995年升到6元,1996—1997年最高价达8元左右,致使干桔梗减少,而带动干货价格的上涨,从3元一路上涨到15元左右,667米
(3)自然灾害的影响 如水灾、旱灾使许多药材减产。某种疾病的流行,如20世纪80年代上海一带甲肝流行,使板蓝根货奇缺;1998年年底流感流行都拉动了板蓝根价格的上涨。
(4)某些药材的药性作用比较相近,可相互替代也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化 如人参和西洋参的药性相近,自80年代初西洋参在我国大面积引种成功后,由于西洋参的医疗保健适用范围比人参广,多数人都改服西洋参进补,人参的用量明显减少,90年代后人参的价格一蹶不振,价格一直翻不起身来。
(5)某些药材用途的扩大,新药的开发都会引起该药材需要量的增加 近年来由于对银杏叶和杜仲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开发,使原本被废弃的叶有了医用价值而身价倍增,又是出口创汇的药材,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丹参由于进一步开发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而被广泛地应用,用量大增,也会拉动价格的上涨。
(6)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会引起药材价格的改变 如国家紧缩银根,则可用于收购药材的资金减少,药材价格必定会下跌。
1998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的政策,对一些需要搭棚遮荫栽培的药材如人参、西洋参、三七、黄连等由于不能随便砍伐森林搭棚,因搭棚材料缺乏,只能研究改变遮荫方式,如采用尼龙网棚(造价较贵需投资)或采用林药间作或其它高秆农作物间套作,由于栽培方式的改变,需要实践探索经验,掌握技术,所以现阶段对这类药材的发展不会太快,有些需用木材拌栽作营养源的真菌类药材,如天麻、茯苓、猪苓等。其发展也会受到一些限制。对那些木本药材来说,其发展会得到保证,可做到有计划种植和有计划砍伐,药材的质量会更有保证,不会因乱砍乱伐而降低药材质量。以上这些药材栽培,由于受国家政策的保护,不能随便乱砍乱伐,其价格可能会上涨一段时间,以后会比较稳定。
还有,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防风固沙,禁止甘草乱采乱挖,暂时野生甘草会减少,暂时价格也可能会上涨一些,相反它可能会大大刺激人工种植甘草的发展,当人工栽培的甘草大量种植后,甘草的价格可能很快又会滑落。
(7)人为的炒作,在药材价格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有许多药材的供求关系,并不像人们宣传的那样失去平衡,有些小品种药材,只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就很容易控制相当数量的货源,进行垄断经营,加上媒体的炒作,更会造成市场的混乱。如前些年的款冬花,1996年前长期徘徊在12~17元/千克,因媒体炒作,使价格一涨再涨,1996年下半年已涨到80~90元/千克,1997年下半年又涨到100~150元/千克,最高价曾创180元/千克的记录,直到1998年10月产新后才开始下降。又如太子参,前些年所谓“发财致富”的小广告铺天盖地而来,价格出现大起大落,曾出现过210元/千克的天价,农民大量扩种后价格又出现大滑坡,曾出现1元/千克的地价而烂市,无人问津。
Q7:物价上涨是环保的问题吗?
环保是导致物价上涨的一定原因。理由如下:
1、环保整改导致制造业不景气,造成人工成本高,可以生产的中小民营企业养人难,市场多变,很多有单不敢接,大企业降薪,小企业整改,致使产品价格上升,物价上涨。形成“价格越高越没人买,越没人买价格越高的现象“。
2、在国家大力开展环保整治的时代背景下,化工企业主的大声呼吁无法改变这一历史洪流的方向。但老百姓要喘气更要生计,请有关部门在进行环保整治的同时,认真调研化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化工企业和员工们的生存。
3、环保整改致使原材料的价格上升,无论是食品还是日用品,环保材料比一般材料的价格贵上一番,售价所以变得升高,物价上涨。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4-116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