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股市2017(叶檀谈股市)
内容导航:
Q1:请推荐几位2008年优秀的----股评家?象中央台推荐的优秀预言家谢国忠那样。
候宁!他们不能算是股评家。我印象中的股评家都是为机构和庄家说话!
Q2:谢国忠预测股市,后续是涨是跌,看行情怎么说
谢国忠是空军副司令,我跟他做了很久,总是在空仓,总是踏空,多数时间预测是不准的。建议听多家言、吃多加饭。
Q3:股市真的没救了吗?
该股处于上涨通道中,短线压力位14元,不过个人认为突破问题不大
Q4:刚要买房,却在网上看见谢国忠专家说,房价将像股票一样会每年跌百分之7,十年后跌百分之80
十年后跌百分之80 ,工资可能就跌了百分之90了,自己掂量
Q5:什么是股市泡沫或楼市泡沫?泡沫何解??
泡沫的出现就是指一件物品超出了其内在价值,对其进行投资没有了安全边界,通常是在市场处在非理性时才会出现。一旦市场对泡沫得到认可,它就有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具体就体现在价格的回落,这就是所谓的泡沫破了。
Q6:怎么样理解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
二、楼市与股市泡沫乱象形成过程
(一)市场化供地模式扭曲供求关系、放大泡沫效应
地价上涨导致房价上涨,还是房价上涨导致地价上涨?一般而言,房价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市场因素和成本因素。市场因素主要是供需导致价格变化,如果供不应求导致市场均衡被打破,房价必然上涨,从而导致地价上涨,因此从市场因素而言,房价带动地价上涨,是一种引致效应。房屋成本主要是地价、建筑成本和相关税费,在建造成本、利税一定的情况下,地价成为房价高低的主要变量,按经验统计其比例一般大约是40%—50%,因此从成本角度而言,地价影响房价,高地价可能导致高房价。
市场化土地出让引发不少问题?经营性土地出让的市场化模式(招标、拍卖、挂牌),其主要宗旨是为了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择开发商,确定科学客观的出让土地定价模式,建立市场化的地价形成机制,避免土地出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可是,这种市场化模式可能导致矛盾发生转化,即市场化的代价就是地价可能被人为抬高。
市场化供地后,城市土地价值显现,地价明显上浮,这种垄断地价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其正面效应是,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后,城市土地资源价格上升,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吸引资本流入,投资增长,使商业机会增加,整个地区呈现繁荣景象,真正实现了 “土地是财富之母”;负面效应是,过高的地价,形成过高的房价水平,无疑会加大商业成本和办公成本,使得经济和商业活动的边际收益递减,最终减弱城市的市场竞争力。
实际上,目前的我国供地模式实际上是政府垄断。一方面,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即征地的过程不按市场价定价,大量土地同时符合供给条件,而政府是唯一的土地获得者,短期内需求十分有限,因此农用地国有化是供过于求的(需求曲线严重扭曲地左移,必然导致供求曲线的交点左移,即均衡价格严重扭曲地降低)。一方面,政府在土地市场上形成了单一的政府垄断供给。市场化供地模式导致的短期限量出售土地造成了人为的供不应求,以至于招标拍卖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供给曲线严重扭曲地左移,必然导致供求曲线的交点左移,即均衡价格严重扭曲地升高)。由于征地与供地均被政府垄断,二者之间存在巨大价差,政府“垄断经营”土地的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导致农民、政府、用地者间的利益矛盾的巨大冲突,一方面通过短期限量供地导致土地价格上涨,严重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扭曲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使房地产市场价格信息失真。在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供给的条件下,土地价格的变动主要受政府供给土地量多少的影响,这样价格不会是真正的市场价格。政府对土地垄断的程度越高,对房价的影响也就越大,从而对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也就越强烈。
获取农用地和国有土地供应的寡头垄断模式是钻了市场供求规律的空子,假若取消农用地国有化时的供过于求的管道、卖地时的供不应求的管道,而是直接由农民直接与市场需求者进行交易,那么农用地的交易价格绝对不会如此之低,而市场买地的价格也绝对不会如此之高,这中间的差价也就会自然转化为对农民的补偿、对开发商的补偿、以及对消费者的补偿,当然政府也可以收取各类税费,只是垄断利润不会如此之高。即便是退而求其次,如果政府卖地时将近期内计划出让的土地同时推向市场,交易价格肯定下降(其供给量增加,导致供求曲线的交点右移,交易价格必然下降),何必要实行全国上下的针对房地产的全面声讨?其实,发展商并不想房价高企,以免引起政府、消费者的不满。房价高企的原罪一方面在于市场投机猖獗,一方面在于政府的土地寡头垄断模式,政府必须承认这个体制缺陷并承担这个责任,这才是真正的尊重民意、尊重市场、尊重真理。
(二)股票市场的泡沫扭曲过程:股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原罪
股票市场长期以来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股权分置。所谓股权分置,是指由于早期的制度设计,只有占股票市场总量三分之一的社会公众股可以上市交易(流通股),另外三分之二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则暂不上市交易(非流通股)。股权分置问题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股权结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问题的产生,主要根源于早期对股份制的认识不统一,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和定位的认识不统一,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处在早期阶段,国有资本运营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截至2004年底,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国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占74%。
股权分置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形成合理的股票定价机制;影响证券市场预期的稳定;大股东不关心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动,流通股股东“用脚投票”形不成对上市公司的有效约束,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不利于国有资产的顺畅流转、保值增值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制约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等。可以说,股权分置问题已经成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一个重大障碍,需要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Q7:好文共欣赏:叶檀女士《对创业板官样评价可以休矣》的读后感
[好文共欣赏:叶檀女士《对创业板官样评价可以休矣》的读后感]
刚刚,仔细拜读了叶檀女士的一篇好文章——《对创业板官样评价可以休矣》,感受颇深,好文共欣赏:叶檀女士《对创业板官样评价可以休矣》的读后感。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评价创业板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创业板上市的是否遴选出了真正的有创新增长前景的企业”,而绝不能是“尚福林的评价标准是政府给企业戴上的高新企业的帽子”。
我们知道,香港的创业板市场已经发展很多年了,但是,从没有见其走出个像“微软、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大企业出来,这一方面是当地的环境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高科技的大企业不是简单地给一顶“创业板”的“高帽子”就能产生的。
其实,尚主席大可不必匆忙对“创业板”的“成绩”先下定论,因为创业板到底能走出多少个中国版的高科技国际大企业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起码,创业板上市到现在的一年内,我们还没有看到那家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的高达70倍市盈率的创业板,能否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迅速降下来也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剧照:《山楂树之恋》女主角
成绩,不是自己给自己总结出来的。自己给自己评价,恐怕叫做“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创业板到底如何?恐怕就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一样,是要经过市场长期检验之后才能做定论的:市场——是检验创业板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读后感《好文共欣赏:叶檀女士《对创业板官样评价可以休矣》的读后感》。
回顾一下中国股市的发展,我们就会明白:中国的股市,还有很多不成功(或叫失败)的例子,比如,管理层无人问津的B股市场(是“新官不理旧账”?还是“正在研究、解决”?抑或是“根本解决不了”?就是在股市发展十几年的当今仍无法解决的话,也总要对全国一亿多的股民有个“说法”吧?)、半死不活的权证市场(包括管理层对海通沽权的“无限制创设”这种非理性地极端措施),也包括了创业板上市之初的热炒,以及创业板的退市机制哪去了?等等,不一而论。当时创业板推出之际,管理层号称是“十年磨一剑”,准备了“多层次的灭火工具”,但事实上呢?
创业板一年了,进行总结本无可厚非。可B股市场、权证市场哪一个不是管理层精心准备后推出来的?十几年都过去了,怎不见谁站出来“总结”一下?!难道这两个市场不是中国股市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股市的“私生子”,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就没有值得总结的东西?
置当今股市中诸多问题于不顾,而大言“创业板周年总结”的“成就”,恐怕实在早了一点。尚主席其实最应该总结中国股市“成就”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增速大大高于西方主要国家)的去年,中国股市却成了全球股市的倒数第二名(仅次于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希腊)?也包括今年外围市场表现,为什么会大大优于国内股市这样的问题。
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我国的股市才能够真正起到“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的作用?而不是现在这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三五年就来一个股市大的“过山车”,最终要靠“政策顶”或“救市(政策底)”来解决问题。如果上述这些问题解决了,尚主席来再做这个总结(成绩),大概就会更加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和敬重。
新闻链接:新浪财经《创业板周年反思录》
〔好文共欣赏:叶檀女士《对创业板官样评价可以休矣》的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4-31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