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和b股票现值没有市场折现率(当前股票折现率)
内容导航:
Q1:A公司发行了每年支付12元1股的优先股,假设股利固定,没有到期期限,折现率15%,问内在价值是多少?
股票的内在价值是指股票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它是股票的真实价值,也叫理论价值。股票的未来现金流入包括两部分,一是预期股利,二是出售时得到的收入。股票内在价值的计算方法有现金流贴现、市盈率估价等。
折现率(discount rate) 是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折现率不是利率,也不是贴现率,而是收益率。
内在价值*折现率=现值
内在价值=12元/15%=80元
Q2:现值与折现率的关系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你一年后要得到100元,银行的折现率是10%,那么你的100元的现在价值就是100除以1.1等于91元。
Q3:为什么折现率越高,现值越低
从数学意义上说,折现,也就是计算现值,就是用未来现金流量除以(1+折率)的n次方。显然,折现率越大,现值越小。
从经济意义上讲,折现率代表必要收益率,是风险的函数。风险越大的未来现金流量,投资者要求获得的必要收益率越高,你愿意付出的当前投资额也就是现值,越少。
比如,如果要想在1年后从银行里取出一万元,现在需要在银行里存入多少钱?如果说某批股票大概能够在一年后以一万元变现,其间没有股利支付,愿意现在花多少钱买这批股票?会比刚才的银行存款的本金多吗?
如果说有一张彩票,一年后开奖,奖金是10000元,又愿意花多少钱买这张彩票呢?这其中的区别,其实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区别。而造成这区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折现率也就是必要收益率不同。
扩展资料: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例如:在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可收回金额时,通常需要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通常需要使用实际利率法将这些资产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再通过相应的调整确定其摊余成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现值
百度百科-折现率
Q4:现值,净现值,折现率之间的关系如何?
现值:是指一定期间后,一定量的货币(终值)在现在的价值
假定你想在未来得到一笔钱(终值),按一定的利率,现在一次应存入多少钱呢?若按单利计算,公式如下:现值=终值/(1+n*i)n表示年数 i表示利率
若按复利计算,公式如下:现值=终值/(1+i)的n次方
不好意思 n次方实在是不好打出来 现丑了
净现值:(记作NPV),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按规定折现率或基准收益率计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
一般在题目中,会告诉你折现率或者基准收益率的至少一项。你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计算出来,然后按照现值公式将现值计算出来就可以了。
至于他们的关系哦,净现值是根据现值和折现率计算出来的,现值是基本项。
Q5:股票折现率是否都一样?
你是问向证券公司融资时的股票抵押比例吗?这个根据股票不同,不相同。
Q6:折现率和股价的关系~??
折现率(亦称贴现率):是用以将技术资产的未来收益还原(或转换)为现在价值的比率。
利率与股价成反比关系,因为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影响股价的涨跌,即利率上升则股价下跌,利率调低则股价上升,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当利率上升后,不仅会增加公司的借款成本,而且会使公司难以获得必需的资金,导致公司就不得不降低生产规模,因为绝大部分企业都有相当的负债是从银行借贷而来,特别是流动资金部分,基本上都是借贷资金。生产规模的降低又减少公司的预期利润,因此股票价格就会下跌。
二、利率上升导致股票的相对投资价值下降,从而导致股价下跌,因为伴随着利率的提高,债券及居民储蓄利率也会相应上调,这些都会降低整个股市的相对投资价值,一些投资者将会抛售股票而将其资金存入银行套利或投向债券市场,从而导致股市供求关系向其不利的方向转化,导致股价的下调;投资者评估股票价格所用的折现率也会上升,股票值因此会下降;利率上升时,一部分资金从投向股市转向银行储蓄和购买债券,从而会减少市场上的股票需求,使股票价格出现下跌。
反之,利率下降时,储蓄的获利能力降低,一部分资金就会从银行和债券市场流向股市,从而增大了股票需求,推动股票价格上升。
三、利率的提高将抑制社会消费,如我国采取的保值储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社会消费的增长,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营销,导致销售收入减少及整体经营效益的下降。
利率调低则股价上涨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即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股票的相对存款、债券等理财渠道的投资价值,扩大了消费,提升上市公司业绩。
Q7:股票折现率是否都一样?
你是问向证券公司融资时的股票抵押比例吗?这个根据股票不同,不相同。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4-41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