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分析

斐波那契数股票均线用几根(股票看哪根线)

斐波那契数股票均线用几根(股票看哪根线)

内容导航:
  • 均线一般设哪几条合适
  • 为什么成本均线取5日,13日,34日?
  • 我的股票只有4条均线。而别人怎么有5条呢?怎么设置的?
  • 炒股最重要的2根均线
  • 炒股用一条均线十日线可以吗
  • 炒股哪条均线最重要?
  • 看股票看哪根线最准预测能力最强
  • Q1:均线一般设哪几条合适

    5.10.30.60.120.好些.

    Q2:为什么成本均线取5日,13日,34日?

    成本均线在计算中考虑了成交量的作用,可以真实的反应最后的持股人的成本。5
    日、13日、34日成本均线分别代表5日、13日、34日的市场平均建仓成本。如某日13日成
    本均线为10.2元,表示13日以来买入该只股票的人平均成本为10.2元。无限长的成本均
    线则表示市场上所有的股票的平均建仓成本。
    成本均线比用移动平均线作为一段时间的平均成本要准确,所以比移动均线的表现
    要好。比如,成本均线的多头或空头排列相当稳定,在行情没有反转之前,出现的假交
    叉要比移动均线少得多;成本均线表现出明显的支撑和压力作用,尤其是34日成本均线
    和∞成本均线,其支撑压力作用更为明显。34日成本均线有较好的支撑和压力作用,中等力度的回调一般都无法突破34日成本均线。短期成本均线随价格波动比较明显,支撑和压力作用减弱,但比较起来仍比同
    时间的移动均线的表现好。

    Q3:我的股票只有4条均线。而别人怎么有5条呢?怎么设置的?

    用鼠标点一条均线,然后点鼠标又键,,选择修改指标公示,
    然后,在下面自己添加
    MA1:MA(CLOSE,P1);
    MA2:MA(CLOSE,P2);
    MA3:MA(CLOSE,P3);
    MA4:MA(CLOSE,P4);
    ma5:ma(close,p5);
    ma6:ma(close,p6);
    然后在缺省的位置自己添加均线数值,上面应该有5 10 20 30 60 自己随便添加都可以

    Q4:炒股最重要的2根均线

    炒股最重要的两根均线就是五十中线和十日均线,还有20周均线都是非常重要的均线。

    Q5:炒股用一条均线十日线可以吗

    利用平均线来观察关键技术点位的时候,可以只用一条均线,也可以采用一组均线。在这里先介绍只用一条均线的观察方法。这一条均线可以是 5 日均线、10 日均线、20 日均线、60 日均线或者别的均线,均线的参数可以自定义。
    从本质上来说,均线反映了价格运动的方向,揭示了市场的平均成本。因此,我们在利用一条均线观察关键技术点位的时候,观察的着眼点应该集中于均线移动的本身对价格走势的作用力,以及价格出现位置对均线的反作用力。
    也就是均线对价格是构成支撑还是构成压制。如果 K 线是线上线,那就观察均线的支撑是否成立,是否有效,是否持久,持续多久。
    如果 K 线是线中线,那就观察 K 线是继续缠绕还是向上突破或者向下突破,缠绕的时间持续多长,突破的时机何时出现。
    如果 K线是线下线,那就观察均线是否对 K 线构成压制,如果对 K 线构成压制,时间持续多长,如果被穿越,穿越时机何时到来。等等。
    这些在以后的操作中可以慢慢去领悟,为了提升自身炒股经验,新手前期可以用个牛股宝模拟炒股去学习一下股票知识、操作技巧,对在今后股市中的赢利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投资愉快!

    Q6:炒股哪条均线最重要?

    均线,不能单独看,要看均线系统。

    单看一根均线,骗线的情况居多,比如有人中线参考20日线,短线参考5日线,跌穿了就卖出,如果简单参考这些去交易,不死才怪。

    均线重要的是均线系统,各均线缠绕的状态和结构,典型的起涨均线形态也就那几类,想最近讲到的黑马股起涨形态,第一步就是用均线系统过滤不符合条件的股票。

    这种多条均线粘合再向上发散的股票,即便没有主力资金的参与,也会吸引其他资金介入,资金流入,股价会继续上涨,这里有良性循环的逻辑。因为这是市场普遍认知,既然是普遍现象,人的趋利性会驱使人行动交易,一个向上的合力出现,这无关股票本身,而是人性。

    对于新手来说,参与一个强势的股票,要容易上手很多,强弱股票的分界点就是年线,一个连年线都站不上的股票,新手还是不要交易的好。

    Q7:看股票看哪根线最准预测能力最强

    股票所有图谱及分析指标的数据来源都来自量、价。所以量价是最准的指标,其他指标都是在量价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得出的数据。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4-547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