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文学基金(关于电影的基金)
内容导航:
Q1:关于中国电影基金的问题,在网上看到泰囧说12亿多会分给国家电影基金什么的,就很纳闷。
一、不是。二、自愿。三、孤陋寡闻。四、不用。
Q2:国外的电影基金投资并运作国内电影,难点主要在哪里?
外商投资中国的电影,目前是受到国家政策限制的。这也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如此火热,许多外资热钱却被阻挡在外的根本原因。但即便国家政策有所放开,国外的电影基金要投资运作国内电影仍然难度重重。我仅依据个人的浅见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 电影的盈利渠道不够丰富。目前在中国,电影的主要盈利渠道仍然是票房,这一数字占绝大多数电影收入的90%以上。如诸位所知,一部投资1000万美金的电影,在中国,没有2亿人民币的票房是很难盈利的。但是2亿票房的国产电影,即使在当下这个市场,对于大部分中国电影,仍然是不容易达到的数字。
而除了票房之外呢,在线视频能够有少许收入(比起电视剧来却是差之甚远),电视频道(主要是CCTV 6)的播放权销售也算贡献绵力;在之外,美国电影产业中收入占比很大的部分,音像销售、付费点播、付费和免费电视、海外版权销售以及衍生产品收入等,在中国都还没有真正成规模化。这些,都无疑会加大基金投资的风险。
其次,电影制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其实本质上是人的问题。我很不喜欢的一个论调是,讨论中国电影人的无能和无耻。中国的电影人普遍落后于好莱坞是肯定的,但中国电影人中也不乏有识和有才之士。而中国电影从业者的问题在于他们太喜欢通过传统的、相对「圈子化」的人际关系,以及偏向人治和作坊化的方式来进行制片管理。而这种传统思路已经形成一种壁垒和保护膜,即任何试图破坏现有体系的人,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说国内主要影视机构中,最专业化的、相对与好莱坞标准离的最近的是华谊兄弟,甚至在北美上市的博纳影业,都并非令人满意。
目前国内的投资者,甚至国内部分已经成立的电影基金,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似乎都对这样的现象有一定的包容度。当然,我所了解的情况,他们更相信品牌、团队、Track Records。但是,中国目前真正具有稳定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不超过5位,而即使投资他们的电影,亦很难保证部部盈利(金陵十三钗、1942等),更毋宁说其他的导演和团队了。一个健康的电影基金,要不要对团队有所选择,当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打造一个完善的体系,在保证创作团队的自由度的同时,通过严格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健全制片人责任制(而不是导演责任制)以及完善的财务体系,以确保每一分钱花在合适的地方。而这个体系,与目前壁垒中的模式有太多沟壑需要填补,这就需要新的一批有识之士来解决问题。
我经常和别人说,最理想的投资电影制作流程应当是「电影的归电影;财务的归财务」。但是,在这过程中,一定需要有既懂电影又懂金融的人,作为其中的桥梁和渠道,在制片方和投资人中间进行沟通,去磨合目前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如果把这个放在中国,问题就来了;中国不缺懂电影的,亦不缺懂金融的,但是两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愿意干这行的少之又少。何况,要改变早已习惯传统流程的电影工作者们的思路,并非容易的事情。如果生硬的在其中复制西方的规范化体系,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摩擦;而培养一批熟悉西方模式的电影工作者,并真正在电影圈中形成主流的操作模式,暂时还需要时间。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正在这么做,但远未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更别说收成季节了。
再次,是电影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和政策配套的问题。当然,这方面已经有很大的进步,比如,中国目前已经不缺乏院线资源,亦有很多专业化的发行和行销团队。但是这还不够。
举个例子,这几年国内业界一直在讨论的完片担保或者说电影完工险的可行性。关于电影完工险(Completion Bonds)可以参见电影的完工保险在中国怎么实现?其中Raymond Wang律师和易筱昭的答案,在此就不再赘述。而电影完工险的重要性在于,该制度能够对于投资者和制片方的利益同时有极大的保障。该制度在国外已经成为许多电影制作公司和投资人默认的规则,以至于很多导演团队或者投资人在制片方没有确认购买电影完工险之前,都不会签署协议。而对于习惯了该模式的国外电影基金而言,蓦然到中国这个相对不规范的市场,是很有难度的。而要电影完工险体制的建立,除了保险公司方面需要配合之外,更需要的是国内的制片方对于电影完工险或者说完片担保的概念有透彻的理解。这又回到第二点所提到的规范化和人的问题上了。
而第一点提到的盈利渠道的问题,又哪里单是电影行业的问题。目前国人愿意为在线影视付费的人群占互联网用户的比重很低(百万级别的规模对数以亿计的网民)。昨天在和一些朋友聊天的时候还提到,或者大家愿意为《一路向西》这样有爆点的电影付费,但如果把范畴再扩大一些,愿意付费的人群就少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时候在线视频公司和电影的版权方谈的是买断费用,而不是利润分成。而买断的费用呢?大部分电影的在线视频版权卖价多在六位数,可能只是一些热门剧集一集或者两集的价格(因为在对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帮助上,电视剧明显要给力很多),远不如一些热门综艺节目的售价。而对于成本动辄数千万的电影项目而言,这样的回报只是杯水车薪。至于付费电影频道、海外版权销售、衍生品和衍生产业的发展、版权保护等等诸多方面,亦都有太多需要其他行业配合解决之处。甚至提到电影媒体和影评人体系,不要说把好莱坞拿来做比较,真是连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都领先我们不少。
第四点,是电影基金本身发展方向的问题。我此前在其他回答里(3D 武侠片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片?)有提到过类似的话:
中国本土电影自九十年代后,除了冯小刚的喜剧片以外,本质上是缺乏类似的稳定输出的电影品牌。这类电影品牌的好处是,借助忠实的支持者和品牌效应,是极容易形成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模式,形成稳定的商业价值;任一成熟电影市场都势必有这样的产品。而类似冯氏喜剧的坏处是,如果哪天冯小刚翘辫子了,这个品牌就结束了。而如007系列、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系列,日本的宠物小精灵\柯南\哆啦a梦等国民动漫系列这样的品牌,即使整个创作团队换个一干二净,亦仍然不会影响他们的商业价值。徐老怪宁可部分放弃品质,彻底更改主演阵容,也要把《神都龙王》拍出来的原因;某种程度,也是在试探市场风向。一个成熟的电影基金,不应该是满世界的去找好团队,好项目;今天投一部小妞爱情片,明天参与一部3D科幻片,这样可能会一时盈利,但势必不会长久。健康的体系,应该是建立一系列的稳定输出的类型片和电影品牌。最好的例子莫过于Tyler Perry的Madea系列电影。这位仁兄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产出一到两部班底固定,讲述黑人社区故事的偏喜剧类电影,投资成本在500万美金至2000万美金之间,品质相对稳定,票房产出恒定在4000万~5000万美金左右的范畴。当然也有大爆的时候,例如09年二月档的「Tyler Perry's Madea Goes to Jail」票房就超过9000万美金;也有不景气的时候,例如今年暑期档的「Tyler Perry Presents Peeples」只收了900万美金。但是,自05年起,这一系列电影已经产出14部,早已建立了恒定的受众群体,固定的院线资源,可靠的制作团队和有效的宣发模式;这样的电影项目,投资的盈利预测是不难估算的,也更易于在投资者方向上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模式。类似的还有当年日本的「菊次郎系列」,狮门营业赖以成名的「电锯惊魂」系列,马上要出到第五部的「鬼影实录」系列等等。
而我所了解的部分北美电影基金的运作模式,虽不至于投资固定的制片团队,但他们会投资自己所熟悉的类型电影,惊悚片、动作片、喜剧片和爱情片都有一些专门的电影基金定向的投资和操作。因为这些电影的模式相对固定,成片质量有保证,预算可控性强,有稳定的受众群,容易建立适合的分发渠道。
所以为什么有许多电影产业的业界人士总是喊着,中国缺乏的并不是票房大片,也不是国内外屡屡获奖的「艺术电影」,而是中小规模的类型片。因为,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他们才是电影业界主力军团。他们是制片公司真正的运营基础,因为这系列的片子能有稳定收益,亦能够培养可担当大任的合适人才。这两年大热的James Wan早年不正是电锯惊魂的导演和制片。
回到中国,为什么发展类型片在当下并不容易。一是缺钱,太多投资者要么只愿意投入小成本电影试图再创一个泰囧或者北西,要么则是盯着大导大团队和大片,生怕没个两亿成本就砸不出票房。既然国外有资金愿意搞,又回到此前的问题,缺人。每一种类型片,导演以降,还需要大量的熟悉类型片的制作团队和宣发团队,如此就是一大波人的训练和实践。而再往下,就又提到中国的从业者的培养体系之问题了。(这一点我是真半句说不出,最好请教几位真正的业内从业者)。
总结以上。为什么国外电影基金在当下投资中国电影难度很大,一是中国电影市场盈利模式单一;二是中国电影制片体系还未规范化和标准化,说到底是电影业界人士的意识问题;三是电影之外其他行业的配套尚未成熟;四是电影基金的健康发展方向,定向的发展电影品牌和类型片在国内时机尚未成熟。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一时未能尽表。以上各大难题并非不能解决,甚至其中有很多已经在改进的路上;但凡事都还需要时间和积累。
身为非电影行业从业者,只是从圈外人士来说这些问题,我知道其中错漏多多;但以上也是我个人这些年关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以及近来工作中向诸位从业者老师们请教的些许总结。如其中有太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们不吝赐教。
推荐阅读好基友为梦而生老师的这篇:在电影技术方面,美国究竟比中国先进多久?
利益相关:本人及所在机构亦在运作一个定向投资好莱坞类型片的电影基金项目。
还是花点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些本人正在运作的电影基金项目吧,亦可作为答案的参考。(如果要转载的各位可以不用复制以下内容)。知乎团队如觉得以下内容不适宜,我亦会删除配合。
该项目是与好莱坞专门从事动作片和惊悚片制作的电影公司合作的;因此,定向投资的亦是以上两类影片。目前已经确定的参与该电影基金项目的团队如下:
1. 300勇士的制片人Mark Canton将担任首5部电影的制片人;
2. 好莱坞第二大经纪公司William Morris Endeavor Entertainment(WME,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将担任电影的选角并提供部分主要制作团队成员
3. 该制片公司两大股东之一包括了盛智文先生,此人亦有「兰桂坊之父」称号,同时曾担任香港海洋公园主席。
4. 该制作公司此前亦曾制作一系列包括杰森-斯坦森,杰夫-龙格尔,尚格云顿等动作明星的系列动作片,及包括美国怪谈在内的一系列中小成本惊悚片。
而与投资者的模式包括:
1. 固定的年收益率,及资金的优先收益权(亦有简称优先劣后);
2. 所有电影都将购买电影完工险;
3. 基于已获得固定收益,投资者的后端收益相应比例较小;
4. 投资者如果不退出电影版权,将根据商定比例持续获得电影此后的收益分成;如若选择提前退出,亦可要求基金以合适价格买断此后全部版权收益权;
5. 定期的财务报告以及关于电影项目的电话会议;随时到片场监督拍摄的权限;
6. 投资姓名将列入电影制作人名单中,投资人可对电影制作的重大决策有发言权,但避免涉足到具体的细节安排中。
我们在设计整个基金方案的时候,力图将投资者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同时通过投资模式熟稔的电影类型片,以期更易控制电影制作过程,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同时,也尽可能的将投资人适度的从电影制作的流程中隔离出来。所期望的,依然是「电影的归电影,财务的归财务」。
又有一条分割线
最后说一些理想主义的话:我个人并不是学习电影专业出身;只是因为真心热爱电影这件事情。从小到大看过的电影少说有大几千部,大学时期也把图书馆能够借阅的几乎所有电影类相关书籍读过一遍。这次电影基金项目,按说其实是我毛遂自荐才获得参与的机会。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能够更深入的接触电影产业。也许有人会说,「拿着国人的钱,去投资洋人的电影,说甚英雄。」但是从这个项目开始谈判至今,以及我与一些圈内人士接触所获知的一些行业情况,我深知好莱坞的这套成熟体系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有太多。我当然也期望着能够通过这次的运作和学习,能够真的熟悉这套体系;并且,或许在将来能够回头来为中国电影行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Q3:中国电影文学的最高奖
中国最高艺术奖:中国最高舞蹈奖荷花奖、中国政府美术最高奖项“金彩奖” 、中国美术界最高奖项“齐白石奖”、 中国书画院最高学术奖项徐悲鸿美术奖、 中国漆画最高奖项“凤凰奖”、 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奖”、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奖、中国电影最高奖金鸡奖、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等
Q4:中国电影电视有哪些奖项?
1.中国电影金鸡奖
中国电影金鸡奖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于1981年创办的,以奖励优秀影片和表彰成绩卓著的电影工作者。
首届金鸡奖评奖活动于1981年(农历鸡年)5月举行,以金鸡啼鸣象征百家争鸣并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故名金鸡奖。从第一届开始金鸡就有产“双黄蛋”的传统,最佳故事片有8届是“双黄蛋”甚至“三黄蛋”,可以说举世罕见。金鸡奖每年评选一次,评奖委员会由电影专家组成,因此又被称为“专家奖”。
金鸡奖设最佳故事片、记录片、科教片、美术片、戏曲片,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最佳编剧、导演、摄影、美术、音乐、录音、剪辑、特技、服装、化装、道具等20个左右奖项(时有增减),必要时增设特别奖或者荣誉奖。奖品为金鸡雕像。
2.大众电影百花奖
中国群众性的电影奖。《 大众电影 》杂志编辑部主办,由群众投票评选。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有11.7万人参加评选;第二届(1963)增至18万多人。1980 年举办了第三届,有70多万人参加评选。此后每年举行一次。百花奖主要奖项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美工、最佳纪录片、最佳美术片、最佳科教片等。百花奖的选票随《大众电影》发送,评选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大众电影百花奖是由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大众电影》杂志社主办的一年一度的群众性评奖,和金鸡奖一起通称为“中国电影双奖”。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为了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奖品为铜质镀金花神,表示电影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百花奖只代表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又被称为“群众奖”。
百花奖由《大众电影》发放选票,由读者投票评奖,各项奖均以得票最多者当选。
百花奖评奖始于1962年,但在1963年第二届评奖之后,一直中断了17年,直到1980年才恢复并举行了第三届评奖。此后每年举办一次,到今年已是第28届了。
虽然自1983年以来百花奖只设有最佳故事片、最佳男女演员、最佳男女配角5个名目的奖项,但由于从1980年的第三届评奖开始,“最佳故事片”得奖名额由前两届的1个增至3个,因此,目前的百花奖实际上共有7个奖项。
3.中国电影华表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奖,其奖杯采用的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造型,每年由国家广电总局对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种影片进行评选。其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每年评选一次。始评于1957年。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86年与1987年,1989年与1990年合并举办,2005年后正式改为两年一届,与中国长春电影节隔年举办,1994年开始启用现名。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政府奖,体现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本届华表奖共设立17个奖项:优秀故事片奖、优秀戏曲片奖、优秀纪录片奖、优秀科教片奖、优秀美术片奖、优秀对外合拍片奖、优秀电视电影奖、优秀电影技术奖、优秀数字电影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优秀电影歌曲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男女演员奖、电影新人奖、优秀出品人奖和市场开拓奖。
4.金鹰奖
从1983年我国设立金鹰奖以来,到今年已走过17年的辉煌历程,金鹰奖从一个单纯
奖项评选,发展到目前这样一个规模不断壮大的金鹰艺术节,我们看到金鹰奖的评选,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中国的上空展翅飞翔。如今在长沙举办的金鹰艺术节就要开幕了,
本报记者就金鹰奖走过17年的辉煌历程作一回顾,在这一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金鹰奖
的发展及壮大,看到这个奖项越来越为中国内地演艺圈中最为人关注的盛会之一,而由
观众直接评选出的奖项,也使金鹰奖正朝“东方奥斯卡”的目标前进。
难忘开创篇
每一种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金鹰奖也不例外,在1983年那个丰收的秋天
迎来了第一届金鹰奖的颁奖晚会。80年代的中国,改革的春风迅速吹遍了每一个地方。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度遭受破坏的文艺迅速地恢复热度,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应
运而生。
在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艺术节上,推出优秀连续剧、优秀单本剧、优秀短剧、小品
、优秀儿童剧、优秀戏曲片、优秀男演员、优秀女演员、特别奖等几十个奖项。虽然这
样的数量与今日的金鹰奖评选的规模不能同日而语,但金鹰奖的评选也犹如空旷的大地
上突然冒出一株挺拔的大树,给文艺界注入了一股充满希望的力量。
在第一届金鹰奖的颁奖典礼上,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湖南电视
台一起站在荣誉的面前。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电视台也和当时脱颖而出的一些电视台一
起,写下了开创篇的荣誉碑,当年陕西电视台的《喜鹊泪》喜获了优秀单本剧,从那时
开始,也标志着陕西的文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而最让人怀念的是第一届获奖的男女演员,他们的名字也和金鹰奖一起,载入了史
册。当年获优秀男演员的是在《武松》中饰演武松的祝延平,在《蹉跎岁月》中饰柯必
舟的郭旭新,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中饰刘思佳的陈宝国,获得优秀女演员的是《蹉跎
岁月》中出演杜见春的肖雄,在《第五家邻居》中饰京京妈的王馥丽,以及在《上海屋
檐下》中饰杨彩玉的秦怡。
人们说,万事开头难,第一届金鹰奖取得成功后,接下来就有了第二届,第三届…
…直到今天,我们仍深深体会到,许多事物难忘的是最初,正因为有了最初才有现在,
因此人们提起昨日会觉得尤加珍贵。
金鹰在前进
从第一届金鹰奖设立以后,一年一度的金鹰奖评选也就拉开了序幕。在1984年开评
的第二届金鹰奖基本上承袭了上一届的风格,但也有一些突破,除了上一届设立的奖项
以外,第二届金鹰艺术节还增设了优秀男、女配角,从此配角也正式走进了金鹰奖的大
门。首次在金鹰奖中获得优秀男女配角的分别是佟瑞敏和王玉梅。而获得优秀男女主角
的达式常、周里京和相虹、茅善玉却似乎没有优秀男女配角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实在
金鹰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它澎湃的力量,到了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以
超常的魄力,设立了最佳外国男演员、最佳外国女演员奖,在《血疑》中饰大岛茂的宁
津井健,以及在《女奴》中饰伊佐拉的露塞莉桑脱斯获得了这一荣誉。
金鹰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这其中也有很多变化。第四届金鹰奖
又增设了最佳男女配音演员奖,第五届增设了优秀系列片、优秀戏曲片。而金鹰奖面临
最大变革的是1998年的第十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整个规模空前庞大,组委会共设立了
上百个奖项,不仅有长篇电视剧、中篇电视剧、短篇电视剧,还首次设立了电视剧类单
项奖,导演、编剧、摄像、照明、剪辑、美术、录音等剧组人员终于可以走出幕后,走
上了千万人关注的领奖台,这不可不谓是电视界的一件大事。
金鹰奖发展的三个阶段
金鹰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评选的规模比较小,设立的奖项也较少,这
时候奖项的评选还处在初级阶段,候选的电视节目也十分单调,全国参评的电视节目也
不多,题材也相对比较集中。
而到了金鹰奖发展第二阶段,大约第七八届之后,这时候我国电视行业面临着一个
快速的发展,各种电视节目受国外的影响以及本身发展的需要,迎来了一个电视行业初
步繁荣的阶段,这时候金鹰奖的评选也逐步向艺术化、思想性等综合评判发展,一些国
内好的影视作品也在这个时候纷纷崭露头角,同时,受港台电视剧的影响,像《戏说乾
隆》等合拍片也在内地大受欢迎。
作为电视金鹰奖的第三阶段,应该是湖南电广买下电视金鹰艺术节,这是国内行业
的一次大手笔。湖南电广传媒一直是近几年风云突起的一支电视生力军,它是湖南卫视
、湖南有线、湖南生活频道等组成的一个电视集团军,就目前的国内电视界来看,湘军
无疑是一支电视界的王牌劲旅,在国内除了老牌的中央电视台,恐怕无人能抗拒这样一
支气魄宏大的电视队伍。
金鹰奖是巨星的摇篮
随着金鹰奖的深入人心,明星们也把金鹰奖看作他们演艺生涯中一个神圣的殿堂。
5.飞天奖
飞天奖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权中央电视台、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文艺学会举办的中国电视剧奖,是对每年一度电视剧市场艺术成就的一次检阅和评判。它于1981年开始评奖,评委会由聘请的有关专家组成,评定获奖剧目和个人单项奖。飞天奖每年举办一届。
6.香港电影金像奖 Hong Kong Film Awards
【金像奖简介】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这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亦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亦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繁荣,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1982年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第一届的颁奖礼,当时只有十大华语及外语片奖及五个奖项。其后与星岛报业合办第二届与第三届,以后就由《电影双周刊》独力举办。
评判团由香港资深电影人担任,同时邀请世界知名导演、演员担任评奖嘉宾。最初只设立了五项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男、女演员奖”,以后又陆续增设了“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新演员奖”、“柯达特别大奖”、“最创新意奖评判团大奖”、“有特别表现影片评判团大奖”等,1990年,又设立了“终身成就奖”,以上奖项全部授予香港摄制的影片。另外,为了扩大金像奖的影响和规模,评判团还设立了“十大华语片奖”和“十大外语片奖”。1996年(第十六届),金像奖制定了新的评奖规则:提名奖(第一轮投票)中的最佳影片奖由所有电影从业人员投票选出,其他专业奖项由各电影专业团体分别选出,身兼数职的电影制作人员可利用多重身份投票,但最佳影片奖只能投一次票;第二轮投票确定最终获奖的名单。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开始举行,并于1993年12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金像奖董事局由十个本港专业电影协会派员组成,包括电影双周刊,香港影业协会、香港电影导演会、香港戏院商会、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电影美术学会及香港电影剪辑协会。董事局每月召开常务会议,解决会内的决策性问题,至于跟进、执行工作和协会内外的行政及管理事务则交由金像奖秘书处负责处理。
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为一非牟利团体,只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
7.台湾电影金马奖
台湾金马影展是台湾年度性文化活动,其目的是藉由欣赏艺术电影 以推广国内外电影,进而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创办于1962年,由台湾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每年举办一届(其中1968、1974年停办),主要评选对象为台湾电影,后扩展了香港电影,九十年代后将大陆电影也纳入评选范围。现在是一个世界华语电影年度评选的奖项。
金马影展是重要电影文化活动,主要活动分为两个部份:第一部分是金马奖华语影片竞赛,包括剧情片、短片、纪录片及动画片等影片奖项;个人奖项则有导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新人奖、原著剧本、改编剧本、摄影、视觉特效、美术设计、造型设计、动作指导、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影歌曲、剪辑、音效等;特别奖项为评审团大奖、评审团特别奖;非正式竞赛有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第二部分为金马国际影片观摩展,此为非竞赛影展,广邀世界各国当年度的杰出电影作品参展,目的在将世界级的优秀电影介绍给中国观众,拓展中国人观影视野,并激发更多的创作活力。
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敦聘15位电影学者专家担任执行委员,设主席一人,负责推动会务,并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一至二人襄助主席推动会务,下设三个部门,行政部负责所有行政业务;国内部负责华语影片竞赛及颁奖典礼;国际部负责邀约国际知名优秀影片,并办理国际影片观摩展各项事宜。
8.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在中国有很高的重要性。每年6月在中国上海举行。
上海国际电影节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文化广影视集团国际大型活动办公室承办。电影节在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
上海国际电影节共分为4个主要部分,包括竞赛部分金爵奖、国际电影展览放映、国际电影交易市场,及金爵国际电影论坛暨亚洲新人奖评选。
电影节举办至今,已经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3823部影片的报名, 959部影片展映,累计票房2770万人民币。这是尚没有完全开放的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度惟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上海及周边城市的观众无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电影朝圣,创办至今,已经有150多万人次融入这个中国重要的电影活动中。现在,每年六月期间九天的电影节已然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
9.中国珠海电影节
中国珠海电影节是经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由广东省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永久性的国家电影节。
中国珠海电影节创办于1994年,每两年一届,原名“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从1996年的第二届起改为现名,首届于1994年6月在珠海市举行。
电影节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宗旨,口号是:团结、交流、创新、繁荣。电影节不仅加强内地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跨出两岸四地的范围,接纳评选海内外由华人担任主创人员的影片,朝着“国际华语电影节”的目标发展。电影节设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摄影奖等奖项,分别颁发奖杯和奖金。
中国珠海电影节本着加强内地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将跨出两岸四地的范围,逐步接纳评选海内外由华人担任主创人员的影片,朝着“国际华语电影节”的目标发展。
10.法国嘎纳电影节
“嘎纳电影节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的真空地带,是一个浓缩的好象人们能直接联系,讲同一种语言的微观世界。”
尚·高克(Jean Cocteau)
1939年,法国教育及艺术部部长让·扎伊(Jean Zay)提议在法国创建一个国际电影节。嘎纳因其“阳光及美丽的景色”而当选会址。
第一届嘎纳国际电影节,由路易·卢密耶(Louis Lumière)担任主席,但是被二战延误。1945年,法国国家文艺协会(AFAA)再度被要求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组织电影节;自1946起,刚创造的法国国家电影中心也联合支持。
1946年9月20日,嘎纳国际电影节作为战后的第一个重要的国际文化盛事,在嘎纳的旧赌场里举行。当时,嘎纳国际电影节是一个设有董事会的非营利组织;并在1972年变成慈善机构。除了1948年和1950年 —— 因为缺乏资金嘎纳电影节被取消以外—— 每年都举行为期两周的嘎纳电影节;1951年以前是在9月举行,后来变成 5月。1968年,嘎纳电影节因政治骚乱被迫中断。
最开始的时候,嘎纳电影节主要是一个旅游和社交事件,更像是电影论坛而非 赛事。 几乎所有参展的电影都可获得奖项。历经多年后,随着参加者的急剧增加和新的经济后盾,嘎纳电影节改变了原来的定位,逐渐演变为电影工业中最为媒体关注的年度盛事。时至今日,每年约有一千六百个媒体的四千多个记者参加嘎纳电影节。
1959年“电影市场”的创建更增添了嘎纳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其不但提供了一个商业平台,而且为电影工业的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会晤及讨论提供了便利 。在其不断发展的45年间,嘎纳电影场已成为全球电影行业的主要市场。同样,在2000年创建的围绕电影宫的国际村(Village International)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能促进自己的文化及电影,并为他们的制片人和电影工业提供支持。
与正式提名并行的是1962年创建的“国际影评周”和1969年创建的“导演双周”。这两项活动都设有各自的竞赛单元。1978年,时任电影节总代表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创立了“金摄影机奖”(Caméra d'or),以奖励三个竞赛中的最佳影片。
嘎纳国际电影节初期,是由各国选送自己的电影来参赛。1972年,总代表莫里斯·贝西(Maurice Bessy),电影节主席法伍尔·勒·布埃(Favre le Bret)和董事会毅然决定嘎纳电影节自此将是参赛影片提名的唯一决策者,自行在全球范围内提名参赛影片。这个决定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很快被其他的电影节效仿。
1998年,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创立了“电影基石”(Cinéfondation)提名全球电影学校的短片和中片,旨在发现和提携新的电影人才。自此,各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部电影被送到电影节竞选提名。
追随电影基石的构想,2000年的秋天在巴黎开办的嘎纳电影节官邸也是为年轻的电影人提供在国外发展自己的拍摄计划的机会并鼓励其在国际的推广。
2000年,自1978年起一直担任嘎纳电影节的总代表的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继皮尔·福娃(Pierre Viot)之后被董事会选为主席 。皮尔·福娃(Pierre Viot)从1985年到2000年担任主席,2000年成为电影基石会长。从2001年起,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由嘎纳电影节总经理维若妮卡·盖拉(Véronique Cayla)及艺术总监特艾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协助工作。
他们加强了嘎纳电影节作为年度国际电影讲坛的地位。所有的电影风格、学派和类型都各得其所。无论是通过电影放映还是通过众多丰富电影节的文化、艺术活动:讨论会、表彰会、大使讲堂、音乐会、展览等,其永恒的目标是为了电影艺术的成长服务。
嘎纳电影节不仅是电影产业从业人员聚会的理想场所,而且也非常注意那些促进电影发展的艺术家的才能。历经数年,嘎纳电影节以其在电影的艺术水准和商业影响之间取得的平衡著称于世。不但为展示的影片保证了一个独特的国际化的平台,而且在维护“为广泛的受众提供电影产品”的理念同时,也揭示和反映世界电影的发展和趋势。
11.奥斯卡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1927年设立,每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它不令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就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927年5月,美国电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发起组织一个“非赢利组织”,定名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 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缩写为A.M.P.A.S.)它的宗旨是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学院决定对优秀电影工作者的显著成就给予表彰立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1931年后“学院奖”逐渐被其通俗叫法“奥斯卡金像奖”所代替,现在其正式名称已鲜为人知。
Q5:投资电影基金!是属于什么主题
风险
风险 风险
Q6:国外的电影基金投资并运作国内电影,难点主要在哪里?
外商投资中国的电影,目前是受到国家政策限制的。这也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如此火热,许多外资热钱却被阻挡在外的根本原因。但即便国家政策有所放开,国外的电影基金要投资运作国内电影仍然难度重重。我仅依据个人的浅见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 电影的盈利渠道不够丰富。目前在中国,电影的主要盈利渠道仍然是票房,这一数字占绝大多数电影收入的90%以上。如诸位所知,一部投资1000万美金的电影,在中国,没有2亿人民币的票房是很难盈利的。但是2亿票房的国产电影,即使在当下这个市场,对于大部分中国电影,仍然是不容易达到的数字。
而除了票房之外呢,在线视频能够有少许收入(比起电视剧来却是差之甚远),电视频道(主要是CCTV 6)的播放权销售也算贡献绵力;在之外,美国电影产业中收入占比很大的部分,音像销售、付费点播、付费和免费电视、海外版权销售以及衍生产品收入等,在中国都还没有真正成规模化。这些,都无疑会加大基金投资的风险。
其次,电影制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其实本质上是人的问题。我很不喜欢的一个论调是,讨论中国电影人的无能和无耻。中国的电影人普遍落后于好莱坞是肯定的,但中国电影人中也不乏有识和有才之士。而中国电影从业者的问题在于他们太喜欢通过传统的、相对「圈子化」的人际关系,以及偏向人治和作坊化的方式来进行制片管理。而这种传统思路已经形成一种壁垒和保护膜,即任何试图破坏现有体系的人,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说国内主要影视机构中,最专业化的、相对与好莱坞标准离的最近的是华谊兄弟,甚至在北美上市的博纳影业,都并非令人满意。
目前国内的投资者,甚至国内部分已经成立的电影基金,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似乎都对这样的现象有一定的包容度。当然,我所了解的情况,他们更相信品牌、团队、Track Records。但是,中国目前真正具有稳定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不超过5位,而即使投资他们的电影,亦很难保证部部盈利(金陵十三钗、1942等),更毋宁说其他的导演和团队了。一个健康的电影基金,要不要对团队有所选择,当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打造一个完善的体系,在保证创作团队的自由度的同时,通过严格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健全制片人责任制(而不是导演责任制)以及完善的财务体系,以确保每一分钱花在合适的地方。而这个体系,与目前壁垒中的模式有太多沟壑需要填补,这就需要新的一批有识之士来解决问题。
我经常和别人说,最理想的投资电影制作流程应当是「电影的归电影;财务的归财务」。但是,在这过程中,一定需要有既懂电影又懂金融的人,作为其中的桥梁和渠道,在制片方和投资人中间进行沟通,去磨合目前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如果把这个放在中国,问题就来了;中国不缺懂电影的,亦不缺懂金融的,但是两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愿意干这行的少之又少。何况,要改变早已习惯传统流程的电影工作者们的思路,并非容易的事情。如果生硬的在其中复制西方的规范化体系,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摩擦;而培养一批熟悉西方模式的电影工作者,并真正在电影圈中形成主流的操作模式,暂时还需要时间。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正在这么做,但远未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更别说收成季节了。
再次,是电影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和政策配套的问题。当然,这方面已经有很大的进步,比如,中国目前已经不缺乏院线资源,亦有很多专业化的发行和行销团队。但是这还不够。
举个例子,这几年国内业界一直在讨论的完片担保或者说电影完工险的可行性。关于电影完工险(Completion Bonds)可以参见电影的完工保险在中国怎么实现?其中Raymond Wang律师和易筱昭的答案,在此就不再赘述。而电影完工险的重要性在于,该制度能够对于投资者和制片方的利益同时有极大的保障。该制度在国外已经成为许多电影制作公司和投资人默认的规则,以至于很多导演团队或者投资人在制片方没有确认购买电影完工险之前,都不会签署协议。而对于习惯了该模式的国外电影基金而言,蓦然到中国这个相对不规范的市场,是很有难度的。而要电影完工险体制的建立,除了保险公司方面需要配合之外,更需要的是国内的制片方对于电影完工险或者说完片担保的概念有透彻的理解。这又回到第二点所提到的规范化和人的问题上了。
而第一点提到的盈利渠道的问题,又哪里单是电影行业的问题。目前国人愿意为在线影视付费的人群占互联网用户的比重很低(百万级别的规模对数以亿计的网民)。昨天在和一些朋友聊天的时候还提到,或者大家愿意为《一路向西》这样有爆点的电影付费,但如果把范畴再扩大一些,愿意付费的人群就少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时候在线视频公司和电影的版权方谈的是买断费用,而不是利润分成。而买断的费用呢?大部分电影的在线视频版权卖价多在六位数,可能只是一些热门剧集一集或者两集的价格(因为在对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帮助上,电视剧明显要给力很多),远不如一些热门综艺节目的售价。而对于成本动辄数千万的电影项目而言,这样的回报只是杯水车薪。至于付费电影频道、海外版权销售、衍生品和衍生产业的发展、版权保护等等诸多方面,亦都有太多需要其他行业配合解决之处。甚至提到电影媒体和影评人体系,不要说把好莱坞拿来做比较,真是连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都领先我们不少。
第四点,是电影基金本身发展方向的问题。我此前在其他回答里(3D 武侠片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片?)有提到过类似的话:
中国本土电影自九十年代后,除了冯小刚的喜剧片以外,本质上是缺乏类似的稳定输出的电影品牌。这类电影品牌的好处是,借助忠实的支持者和品牌效应,是极容易形成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模式,形成稳定的商业价值;任一成熟电影市场都势必有这样的产品。而类似冯氏喜剧的坏处是,如果哪天冯小刚翘辫子了,这个品牌就结束了。而如007系列、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系列,日本的宠物小精灵\柯南\哆啦a梦等国民动漫系列这样的品牌,即使整个创作团队换个一干二净,亦仍然不会影响他们的商业价值。徐老怪宁可部分放弃品质,彻底更改主演阵容,也要把《神都龙王》拍出来的原因;某种程度,也是在试探市场风向。一个成熟的电影基金,不应该是满世界的去找好团队,好项目;今天投一部小妞爱情片,明天参与一部3D科幻片,这样可能会一时盈利,但势必不会长久。健康的体系,应该是建立一系列的稳定输出的类型片和电影品牌。最好的例子莫过于Tyler Perry的Madea系列电影。这位仁兄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产出一到两部班底固定,讲述黑人社区故事的偏喜剧类电影,投资成本在500万美金至2000万美金之间,品质相对稳定,票房产出恒定在4000万~5000万美金左右的范畴。当然也有大爆的时候,例如09年二月档的「Tyler Perry's Madea Goes to Jail」票房就超过9000万美金;也有不景气的时候,例如今年暑期档的「Tyler Perry Presents Peeples」只收了900万美金。但是,自05年起,这一系列电影已经产出14部,早已建立了恒定的受众群体,固定的院线资源,可靠的制作团队和有效的宣发模式;这样的电影项目,投资的盈利预测是不难估算的,也更易于在投资者方向上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模式。类似的还有当年日本的「菊次郎系列」,狮门营业赖以成名的「电锯惊魂」系列,马上要出到第五部的「鬼影实录」系列等等。
而我所了解的部分北美电影基金的运作模式,虽不至于投资固定的制片团队,但他们会投资自己所熟悉的类型电影,惊悚片、动作片、喜剧片和爱情片都有一些专门的电影基金定向的投资和操作。因为这些电影的模式相对固定,成片质量有保证,预算可控性强,有稳定的受众群,容易建立适合的分发渠道。
所以为什么有许多电影产业的业界人士总是喊着,中国缺乏的并不是票房大片,也不是国内外屡屡获奖的「艺术电影」,而是中小规模的类型片。因为,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他们才是电影业界主力军团。他们是制片公司真正的运营基础,因为这系列的片子能有稳定收益,亦能够培养可担当大任的合适人才。这两年大热的James Wan早年不正是电锯惊魂的导演和制片。
回到中国,为什么发展类型片在当下并不容易。一是缺钱,太多投资者要么只愿意投入小成本电影试图再创一个泰囧或者北西,要么则是盯着大导大团队和大片,生怕没个两亿成本就砸不出票房。既然国外有资金愿意搞,又回到此前的问题,缺人。每一种类型片,导演以降,还需要大量的熟悉类型片的制作团队和宣发团队,如此就是一大波人的训练和实践。而再往下,就又提到中国的从业者的培养体系之问题了。(这一点我是真半句说不出,最好请教几位真正的业内从业者)。
总结以上。为什么国外电影基金在当下投资中国电影难度很大,一是中国电影市场盈利模式单一;二是中国电影制片体系还未规范化和标准化,说到底是电影业界人士的意识问题;三是电影之外其他行业的配套尚未成熟;四是电影基金的健康发展方向,定向的发展电影品牌和类型片在国内时机尚未成熟。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一时未能尽表。以上各大难题并非不能解决,甚至其中有很多已经在改进的路上;但凡事都还需要时间和积累。
身为非电影行业从业者,只是从圈外人士来说这些问题,我知道其中错漏多多;但以上也是我个人这些年关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以及近来工作中向诸位从业者老师们请教的些许总结。如其中有太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们不吝赐教。
推荐阅读好基友为梦而生老师的这篇:在电影技术方面,美国究竟比中国先进多久?
利益相关:本人及所在机构亦在运作一个定向投资好莱坞类型片的电影基金项目。
还是花点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些本人正在运作的电影基金项目吧,亦可作为答案的参考。(如果要转载的各位可以不用复制以下内容)。知乎团队如觉得以下内容不适宜,我亦会删除配合。
该项目是与好莱坞专门从事动作片和惊悚片制作的电影公司合作的;因此,定向投资的亦是以上两类影片。目前已经确定的参与该电影基金项目的团队如下:
1. 300勇士的制片人Mark Canton将担任首5部电影的制片人;
2. 好莱坞第二大经纪公司William Morris Endeavor Entertainment(WME,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将担任电影的选角并提供部分主要制作团队成员
3. 该制片公司两大股东之一包括了盛智文先生,此人亦有「兰桂坊之父」称号,同时曾担任香港海洋公园主席。
4. 该制作公司此前亦曾制作一系列包括杰森-斯坦森,杰夫-龙格尔,尚格云顿等动作明星的系列动作片,及包括美国怪谈在内的一系列中小成本惊悚片。
而与投资者的模式包括:
1. 固定的年收益率,及资金的优先收益权(亦有简称优先劣后);
2. 所有电影都将购买电影完工险;
3. 基于已获得固定收益,投资者的后端收益相应比例较小;
4. 投资者如果不退出电影版权,将根据商定比例持续获得电影此后的收益分成;如若选择提前退出,亦可要求基金以合适价格买断此后全部版权收益权;
5. 定期的财务报告以及关于电影项目的电话会议;随时到片场监督拍摄的权限;
6. 投资姓名将列入电影制作人名单中,投资人可对电影制作的重大决策有发言权,但避免涉足到具体的细节安排中。
我们在设计整个基金方案的时候,力图将投资者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同时通过投资模式熟稔的电影类型片,以期更易控制电影制作过程,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同时,也尽可能的将投资人适度的从电影制作的流程中隔离出来。所期望的,依然是「电影的归电影,财务的归财务」。
又有一条分割线
最后说一些理想主义的话:我个人并不是学习电影专业出身;只是因为真心热爱电影这件事情。从小到大看过的电影少说有大几千部,大学时期也把图书馆能够借阅的几乎所有电影类相关书籍读过一遍。这次电影基金项目,按说其实是我毛遂自荐才获得参与的机会。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能够更深入的接触电影产业。也许有人会说,「拿着国人的钱,去投资洋人的电影,说甚英雄。」但是从这个项目开始谈判至今,以及我与一些圈内人士接触所获知的一些行业情况,我深知好莱坞的这套成熟体系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有太多。我当然也期望着能够通过这次的运作和学习,能够真的熟悉这套体系;并且,或许在将来能够回头来为中国电影行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Q7:投资电影的基金属于什么类型
娱乐类主题基金,一般持有上市电视剧公司股票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5-102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