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主力动向

以太海宇宙(以太是真实存在的吗)

以太海宇宙(以太是真实存在的吗)

内容导航:
  • 以太之海,夸克之外。是什么意思????
  • 虚空、天体、以太、旋涡、时空扭曲,真实的宇宙究竟什么样?
  • 什么是以太世界
  • 牛顿的以太物质和狄拉克之海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 关于(以太理论)。详细解释。高手请进。
  • 以太到底存不存在,理由是什么?
  •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基础是以太,那以太是什么?
  • Q1:以太之海,夸克之外。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以太”,英文应该是quintessence,物理学上一般翻译为“精质”,哲学上翻译为“以太”。它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提出的一种概念,认为世界万物除了土、水、火、气四大元素之外,还有第五种元素quintessence,他无形无质,浸入到所有的物质当中,是万物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太对万物的重要性,大概就相当于西方人的“灵魂”对一个人的重要。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到了近几年,quintessence的概念重新复活,主要是由于天文物理学的新发现。大概在2000年前后,人类利用发射到太空中的探测器,精确测定了宇宙学模型的一些参数,从而确定宇宙的组成,结果发现:可见物质,包括夸克、轻子等等,仅仅占到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组分是暗物质和暗能量。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整个宇宙的可见物质,竟然才占到百分之几,那么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几的组分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现在天文物理学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人提出许多模型,其中就有人旧事重提,认为除了现在物理学已知的基本粒子以外,还有所谓quintessence,就是“以太”,他们构成了暗物质或暗能量。现代的“以太”,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有特定的性质,当然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当中的第五元素不同。叫他以太只是为了醒目、方便。
    那么再看这句话,以太、夸克分别代表暗物质暗能量、可见物质,“之海”说明以太的成分多,远远超过夸克,正是前边说的九十几比几。“以太之海,夸克之外”,是说夸克为主的可见物质占少数,以太组成的暗物质暗能量才是真正巨巨量的。

    Q2:虚空、天体、以太、旋涡、时空扭曲,真实的宇宙究竟什么样?

    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构成的统一体,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中国的古人认为“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至于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则仍然存在两种观点即绝对时空和相对时空。

    约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古希腊的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和虚空的概念,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都由原子这种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组成;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原子是充满的、坚实的,是“存在”;虚空是空无一物的,是“非存在”。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公元前3~4百年,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虚空,应该处处存在着物质,就设想了一种物质,泛指青天或上层大气。“以太”充满着地球以外的整个宇宙,所有天体在“以太”中围绕地球这个中心,无始无终地做着匀速圆周运动。

    两派的观点看起来是矛盾的。但细细分析,又不矛盾。只是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宇宙比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大,因此有虚空的位置。

    公元一七世纪,笛卡尔创立宇宙演化论,认为没有虚空,空间充满了“以太”这种不可见的、连续的、可压缩的本原物质,用来传递引力。它们围绕太阳并且被太阳拖拽形成旋涡。这些旋涡诞生了太阳系的行星。宇宙中所有恒星都是一个个旋涡中心。物质的质点处于统一的旋涡之中,在运动中分化出土、空气和火三种元素。土形成行星,火则形成太阳和恒星。笛卡尔强调动量恒定是大小不同物质元素的内在固有属性,批评伽利略关于自由下落的提法,指出落体运动的原因是旋涡的吸引作用。这是天体运动原因的第一个动力学解释,因此在西方特别是法国受到广泛的尊崇。需要指出:笛卡尔的以太旋涡理论没有阐明旋涡的生成、发展和消亡的原因,更没有阐述太空旋涡与地球上的旋涡的不同,只是指出了这种现象,没有探讨太阳、地球究竟怎样生成的。

    1687年7月,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继承、发展了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提出的虚空理论,提出绝对空间、绝对时间的观念,认为整个宇宙是在一个绝对静止的空间和绝对的时间流动中运行的,又设想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才开始运动的。牛顿对科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三大运动定律和具有超距作用的引力定律更是巅峰之作。由此可见,牛顿的宇宙观超越了笛卡尔。可惜的是,牛顿没有发现引力的来源和第一推动力,又无力阻止崇拜者“引力是物质固有的属性”的说辞,只好说“至于这种动因是物质的抑或是非物质的,我只能留待读者去思考。”

    思考的读者可多了。结果,一些科学家在引力定律的前面加上了“宇宙的”一词。中国的崇拜者干脆就叫“万有”引力定律。

    引力定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公元19世纪初,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了“场”的概念,认为一个质量产生“场”,另一个质量则把这种场感受为一个作用于它身上的力,部分解决了“超距作用”的问题。

    公元19世纪60年代, 麦克斯韦把“以太”当做光、电、磁的共同载体而创建了电磁理论,得出了光速是宇宙中最大速度的结论,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太”风光无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886年,迈克尔逊、莫雷进行了一次物理史上最有名的最精密的“失败的实验”,否定了“以太”这根支撑着经典物理学大厦的梁柱的存在。因而轰动了物理界。

    科学实验否定了“以太”,按理,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虚空学说和牛顿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观点应该是胜利了。然而,没有。

    公元二〇世纪初,不相信“万有”和绝对时空的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认为时空被大质量物体扭曲了,形成了一个场。物质实际上在扭曲的空间里运动,不是那个大质量物体的万有引力的吸引。就像一块悬空的扁平橡胶板上放上了一个保龄球,胶板自然会因承受保龄球的质量而扭曲。扭曲的时空就是重力场。如果再放入滚石,就会向弯曲的中央绕转。当然,场是物质的,具有许多物质的属性。

    相对论用场代替了以太和虚空,包括笛卡尔的旋涡,可谓集大成者。那个时空扭曲图分明就是一个旋涡图。如果把两个旋向相反的旋涡面对面合在一起,就是行星、恒星、星系的三维立体图。各种物体、力和运动就都在里面了。

    2011年5月4日,美国航天航空局宣布:引力探测器B检测到地球周围的空间、时间似乎会扭曲。我们正处于旋涡中。他们又说:这是首次直接测量到并证实旋转天体例如地球会使由三维空间和四维时间构成的时空结构产生扭曲。越靠近地球,扭曲现象越明显。

    美国航天航空局为什么不大胆地向前迈出一步,直接宣布:地球就位于一个旋涡中心。与其躲躲闪闪,欲语还休,不如干脆承认地球就是在一个旋涡中诞生和演化的。

    相对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只是,还有许多科学家没有完全理解爱因斯坦的思想,没有放弃“万有”,以致于演绎出恒星在原子的万有引力吸引下坍缩成几乎全由中子组成的中子星、几乎全由夸克组成的夸克星、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引力无限大的黑洞。

    目前占据科学界主流地位的是大爆炸理论所描述的有限的宇宙观。有些科学家还提出宇宙有可能是球形的。

    尽管许多科学家们坚持相对时空观,但宇宙正在膨胀。宇宙之外当然就是虚空了,不管还有没有另外的平行宇宙。如果没有虚空或者绝对时空,科学家自己怎么能够存在,并且还能走来走去?

    捋一捋思路,给个小结:物质的宇宙是有限的,并且应该是球形的,只是绝大部分物质都在那个扭曲的旋涡面上。旋涡里有六种物质形态、四种力,就是没有鬼魂和神仙。物质在旋涡力的作用下粉墨登场,时聚时散,演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精彩纷呈的活报剧。当然,这个球形的宇宙也在绝对时空里漂移、膨胀,直至热寂。

    Q3:什么是以太世界

    以太原本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是被虚构出来的,用来解释一些当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这种虚构的物质被认为是一种更基本的自然的存在,所有物质都存在在其中,是一种宇宙介质.宇宙存在于其中,就像鱼生存在水中一样.它应当是透明的,而又无处不在,充满了整个宇宙.遗憾的是,后来的物理学发展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以太并不存在.
    但是以太概念却并没有因此而消亡,相反,由于它的传奇身世,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都想借用以太一词的引申含意来表达他们独特的思想,比如我们日常所见的计算机以太网络....
    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本书里,我认为作者利用了以太一词的引申含意,用它代表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空虚的信仰.就像以太这个词的本意一样----它代表了:无处不在的无法逃避的东西(以太的本意就是充满宇宙的东西,它必定是无处不在的,而我们既然生存在宇宙中,就注定无法逃避它),空虚的东西(任何物体都可穿过以太在宇宙中生存,所以以太一定是"中空的",这可以引申为生活中"空虚"的概念),人的一种信仰(以太并不是物理实验发现的,而是人臆想中创造出来的,当时的科学家十分愿意相信它的存在,所以,可以称其为一种信仰.)
    由以上的分析,我认为这本书中的以太一词,代表了一种让人窒息的生活状态,一种抽象的空虚的信仰

    Q4:牛顿的以太物质和狄拉克之海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在著名科学家牛顿之前,关于这种对物体的影响有两个相反的推测,有人认为除了物体之间通常的接触效应,除了拉压跟冲击之外,其实还有超远动作,因为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是近距离动作,并且两个遥远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必须通过某种中间介质材料传递,而没有任何过距离作用,所以,这种中间介质,就被我们称为以太。


    当然了,我们现在知道宇宙之间有四种力量,即强力跟弱力,重力跟电磁力,笛卡尔其实是著名科学家牛顿的向导人,比如,牛顿的流数跟微积分的创作,其实也是受到笛卡尔几何学的启发,而且,著名科学家牛顿对笛卡尔找到切线的圆法很感兴趣,并试图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最后,著名科学家牛顿率先提出了小O号,来代表无限小X的增量。

    并最终趋于零,著名科学家牛顿,他在几何学的解释跟帮助下,他就把流数后一种想法,增量作为消失时获得的最终比率,其次,大概在20世纪的时候,有两次主要的物理革命,相对论还有量子力学,从研究尔文勋爵提到的两朵乌云中的另一朵正式开始,就是黑体辐射正式开始,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如普朗克,玻尔,海森伯,薛定谔,玻恩,泡利等。

    这六个伟大的著名科学家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微世界理论, 量子力学,当时量子力学运动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对洛伦兹变换下的足协变性并不满意,即这可能是一个非相对论方程,直到1927年的时候,狄拉克利用四个分量的波函数来描述电子,并提出了满足相对论协变的狄拉克方程。

    关于牛顿的以太物质和狄拉克之海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吗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Q5:关于(以太理论)。详细解释。高手请进。

    自从1801年 托马斯 .杨用波理论解释 光的干涉 条纹以后,光的波动说终于战胜微粒说被广大物理界所接受。但是,既然是波,就应该有一个载体。水波的载体是水,声波的载体是空气,水波是水的波动,声波是空气的震动。亚里士多德认为“月上世界”充满了轻而透明的以太。于是,人们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以太也能渗入到“月下世界”,以太就是无孔不入的,充满全宇宙。光波就是以太的弹性振动。光波既然是电磁波,以太就应看作电磁场的载体,电磁波就是以太的弹性振动波。麦克斯韦方程组表明,光波在以太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Q6:以太到底存不存在,理由是什么?

    以太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出,为英文Ether或Aether音译,并不是真实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元素不但有水、火、气、土,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名为以太,为五大元素之一充满整个空间。在科学史上,它初萌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后来伴随人类逐渐增加其内涵,使以太成为某些历史时期物理学家赖以思考假想物质。古希腊人用以太去泛指青天或上层大气。以前科学家认为万物传播都需要介质,然而在真空宇宙中,并没有发现介质物质的痕迹,那么恒星光和热以及各种能量应该通过一种以太去传播,所以以太理应没有大小、没有质量、没有密度,特别具有绝对静止的属性。19世纪的物理学家,认为以太是一种曾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但经过实验和理论论证,如果假定以太不存在,许多物理现象也能解释通。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也是以太的坚定拥护者,认为所有物体之间都要有物体来传递相互作用,不信任超距力。后来当光和以太掺杂在一起,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波动,波动也需要介质,所以以太就是那个介质。然而于牛顿却支持光粒子说,认定光的传递不需要介质。但是,牛顿这人很矛盾,他还是相信以太真实存在,认为虽然光不需要以太,但是以太会用来传递其他作用力,例如磁力和引力这些。直到十八世纪以太学说没落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万有引力定律过于火爆,所以笛卡尔以太学说就没落了。而且时候电学和磁学都发现了平方反比的关系,所以有力论证了超距作用存在。而接下来的迈克耳孙莫雷干涉实验是为了证明以太存在而开始,结果实验数据跟预期不同,得到实验结果不同之后,一派物理学家仍然认为以太存在,但是还需要用洛伦兹变换来解释干涉实验。另一派则认为既然爱因斯坦认为以太从而假定光速不变能推导出相对论,而且相对论调占据思想主流,那么以太也就被认为没必要存在了。

    Q7: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基础是以太,那以太是什么?

    以太已被证明不存在,或者可以这样解释,以太存在本来就是个假设,现在的科学理论已经不需要以太支持了。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5-123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