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ipo过会率也太高了吧(券商排名ipo成功率)
内容导航:
Q1:IPO是什么意思?过会率又是什么意思?
1、IPO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意思,是Initial Public Offering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大致是指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之后公司的所有股票都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的意思。通过IPO,企业可以募集到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公司的发展;
2、过会率是指IPO申请通过政府部门审批通过的比率。处于对社会公众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企业想要IPO,必须经过相应的政府部门的审批,也就是证监会。符合条件的可以上市,不符合条件的就会被否决。过会率可以指某一时期的过会率,也可以指某个证券公司所申报的项目的过会率。
Q2:IPO过会率与股市行情有关吗?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IPO过会率是跟行情有一定关联的,但只是间接性关系。
首先来看以下几几天IPO过会率情况:
2015年IPO过会率为92%;
2016年IPO过会率为91.5%;
2017年IPO过会率为77.9%;
2018年IPO过会率为61.7%;
截止2019年6月IPO过会率为90%;
然后再来看近几年的行情表现情况:
2015年A股行情上半年牛市,下半年熊市,冰火两重天;
2016年~2017年A股在走势震荡上扬的蓝筹慢牛行情,两年指数上涨了900多个点;
2018年A股冲高见顶之后走势大半年的熊市行情;
2019年迎来的超跌反弹,目前调整行情还在延续。
综合以上2015年~2019年6月IPO过会率情况与A股行情表现确实存在有一定的关系。
为什么IPO过会率与股市行情有关吗?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IPO过会率越高,只要IPO过会后的公司就是等着发行;假如过会率过高就是直接提速IPO发行,不可能过会后不发行的,只要过会了就会抽时间安排上市发行;
所以IPO过会率高就意味着IPO发行速度与数量会提高;IPO发行速度和数量提高,就意味着上市融资的金额过大,在股票二级市场被投资者称为抽血。
假如IPO抽血过大,从而直接分流股票市场的资金,从而造成市场资金紧张。而股市资金就是推动股市的动力,缺乏资金肯定会影响股市行情。
再有就是随着IPO加速发行,除了抽血还会给二级市场带来问题,上市公司的质量问题;上市之后大幅解禁的问题;上市之后大股东逢高减持套现的问题;等等引发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担忧,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持股信心,投资者的信心强弱是直接跟行情挂钩,这就是间接性的股市行情关系。
综合以上IPO过会率的生物链分析,IPO过会后就等着发行,发行就融资,融资太大导致股市资金紧张,随着解禁,减持等抽血,套现,打击持股信心等;所以从这里可以得出IPO过会率对于股市行情有资金面和投资情绪有间接性关系,从而跟股市行情也有关系。
Q3:前三季度新三板企业IPO过会率80.95%是真的吗?
WIND数据显示,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中,进行了IPO申报的企业占IPO审核企业总数(包含终止审查、辅导备案登记受理企业等)的26%。
截至昨日,新三板挂牌公司IPO首发申报已经接近两百家(未包含辅导备案登记受理企业)。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新三板企业在为IPO做准备。目前,共有522家新三板企业处于上市辅导期,湘财证券、南京证券也在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份至8月份,共281家新三板挂牌公司进行上市辅导,较2016年增加62.43%。
从保荐机构角度来看,申请IPO的新三板企业中,国金证券保荐的数量最多,达到33家;其次是招商证券,为29家。记者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国金证券的IPO项目中,有30%来自新三板。除此之外,国元证券、光大证券、长江证券、申万宏源等券商的IPO项目中,均有30%以上来自新三板。相比之下,广发证券、中信证券、国信证券等券商新三板项目的占比较小。有业内人士认为,各保荐券商在开拓IPO市场、寻求业务突破点时,新三板为优质的市场,在新三板已形成一定资源优势的保荐券商可通过进一步布局实现突破。
Q4:IPO过会率新年以来骤降至多少?
证监会官网最新发布数据显示,在10日发审委审核了3家公司的首发申请,2家未获得通过,过会率仅33.33%。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累计有14家公司准备上会,但最终获得发审委通过公司只有7家,过会率从2017年的79.33%骤降至50%。
有股民称,今年以来发审明显趋严,新股发行步伐明显放缓,可能会提升二级市场次新股的稀缺性。而机构人士则指出,经过发审委严格把关,当前次新股质量有望得到提升,随着发行放缓,经过调整后的优质次新股存在布局机会。但能获取多大的收益,既要市场情绪,更要看上市公司基本面。
过会情况:
14家公司拟上会仅7家通过
周五,开板后的次新股广东骏亚、宣亚国际、贵州燃气强势涨停,设计总院、艾德生物、拉夏贝尔、风语筑等次新股涨幅也都超过5%。有市场人士指出,今年新股发行放缓,使得次新股逐渐获得部分资金的关注。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在拟上会的14家公司,仅7家公司成功过会,过会率骤降至50%。
机构预测:
今年IPO节奏或有所放缓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市场主管合伙人林怡仲预计,鉴于新成立的发审委的上巿审核倾向更为严谨、严格的趋势,预计2018年A股IPO仍会保持活跃,但节奏比2017年有所放缓,为300~350宗,融资规模为1800亿~2000亿元。
实际上,记者梳理也发现,今年以来IPO过会难度激增。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今年以来共有14家排队公司拟上发审会。不过,最终有2家公司取消审核,5家公司被否。其中, 1月10日发审委审核了3家公司的首发申请,仅1家公司过会。这也使得今年以来新股发行过会率降至50%,在A股新股发行历史上较为少见。2017年发审委IPO过会率为79.33%,2016年为91.14%,2015年也高达92.28%。
投资次新股还得看业绩
有机构研究员表示,当前IPO堰塞湖有效缓解,大发审委履职后,IPO审核通过率下降,关注的焦点很多很细,这也将减少新股上市后的“黑天鹅”频率,使得新股整体质量得到提升。经过调整后,次新股稀缺性价值有可能慢慢体现,投资者可以适当参与,但上市公司基本面和业绩表现依然是投资的核心指标。
统计显示,去年上市的次新股中,2017年前三季净利润平均增长21.6%,而2016年上市新股当年前三季净利润增幅为6.55%。不仅业绩整体向好,高增长公司比例进一步提升,2017年上市且前三季净利润增幅超三成个股占比达32.41%,高于2016年8个百分点。
在166只公布了2017年度业绩预告的次新股中,预增的公司有117只。这也意味着,“报喜”比例高达70.48%,远超A股整体(已经发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62.31%的报喜比例。
“现在的问题在哪儿呢?一个是上市后涨幅太高。另一个问题是次新股没有历史数据参考,比较难把握。很多时候,次新股都是市场情绪的反映。”一位券商投资顾问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这位投资顾问表示,次新股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存在投资的机会,但市场分化也会加剧,最终能否跑赢指数,还是要靠行业景气度、公司本身基本面等核心指标。
Q5:IPO 对券商有什么影响??影响有多大?
券商因承销收入增加而受益。根据统计显示,A股共有32家拟上市公司在2008年已经通过证监会审核等待上市,这些“准上市公司”总发行规模超过700亿元,如果能顺利完成这些项目,将会为券商带来18亿-24亿元的承销收入。从32个项目的预计发行股数来看,除中金公司承担的一家超过120亿股的项目外,其他均为中小型项目。从承销商来看,上市券商海通证券和国金证券分别拥有2个和1个项目,而广发证券拥有3个项目,均为5000万股以下的小项目。因此,从承销商来看,中小型证券公司的受益程度要高于大型券商。另外,申银万国认为,IPO重新开闸对券商股的信心作用大于实质作用。券商投行业务收入占比仍相对较低,且业务成本相对较高,从营业利润的角度看,投行业务影响相对有限;但IPO重启会使得市场对于券商的直投及自营业务等重燃信心,尤其是对于冗余资本较多,利用效率低下的中信、海通而言,其自营业务获利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Q6:国内各证券公司IPO业务有什么特点?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大型央企曾经是IPO的最大客户。大到什么程度呢,单个项目融资额数以百亿计,最大的要超过一千亿,相比之下中小企业IPO融资额不过几亿元。一个工行IPO项目要抵过三五百个中小企业的IPO项目。此外大型央企在政策方面还有相当强的支持,通过证监会审核相对比较容易。
在那种情况下,哪家投行能够拿到大型国企的IPO项目,就会成为投行的冠军。中金、中信可谓中国政府背景最深厚的两家投行,拿国企项目的能力最强,所以连续多年排名市场前两位,地位无可撼动。
但是一方面中央要求金融市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大型国企数量终究有限,上一家就少一家。所以近几年来大型国企在IPO份额中的比重迅速下滑,中小企业IPO的比重相应上升。到了2011年,中小企业的IPO业务已经成为影响一家投行市场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细分市场,中金、中信的传统优势发挥不出来,反而是平安、国信等中小型券商有比较大的优势。2011年中金应该已经被甩出IPO前三名,中信因为中小企业做得比较早,排名大概还在二三位,平安、国信则和中信比肩,成为国内业务量最大的投行之一。
以上是外部的竞争环境。下面说说各公司的特点,尤其是在新兴的中小企业IPO业务方面的特点。
以中信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国企的管理作风,就是管得多。体现在:没有小团队,人员统一调配,兵无常将;对项目组控制多,尤其是来自项目组以外的质量审核非常严格。
在激励机制方面,中信带有一定的大锅饭性质,不按照项目组的方式分奖金,而是整个公司的利润决定奖金的总金额,然后根据考核结果统一排名,论功行赏。
这种模式有它的好处,主要是项目质量统一都比较高。此外由于上级管得多,项目负责人和保荐人私下乱搞的机会很少,相对比较干净。不好的地方就是一个项目做完了到底能分给项目组多少钱还要等到公司统一安排,物质激励相对要差一点,所以拉项目的积极性应该是不如国信平安,导致业务发展速度也不如他们。
以国信而言,是比较典型的放权型管理模式。体现在:都是小团队制,项目负责人自己带人,自己做项目,自己分配奖金,基本上自己能决定一切;公司对项目组相对了解得就不够深,控制力也比较弱。
在激励机制方面,国信非常直接、实际,项目发行完成后,净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就直接交给项目组作为奖金,项目负责人再决定如何分给手下。
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项目组积极性非常高,拉项目、做项目的动力都很足。而且一些能力强的项目负责人应该是更欢迎这样的管理、分配模式,大小事情自己决定,干起来顺心。
不好的地方是,太直接的物质激励导致项目组动力太足,为了完成项目可能突破一些东西,比如降低项目质量的要求,导致审核风险提高,甚至瞒着公司做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公司由于控制力有限,想管可能也无从下手,风险控制相对会弱一些。
平安就不详细讲了,大致上是介于中信和国信之间的那么一种管理模式。中金的模式和中信应该差别不大。
所以为什么国信平安在中小企业IPO领域扩张那么快,这和他们的激励机制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为什么国信会爆出“保代持股”这样严重的问题(插一句,作为保荐人如果有核查不到位、披露有遗漏等,可以解释为能力有限、技术不过关。但是如果去持有公司股份,属于主观恶意违法,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以及平安为什么会出现胜景山河这样的问题,而中金中信多年来都没有出什么大问题,这些都和各公司的内部机制有莫大的关系。
Q7:企业ipo重点指标有哪些,是什么标准。
首先判断企业规模和业绩情况:上市前三年要连续盈利。如果净利润在3000万以上且最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年均30%以上,可以上创业板;如果净利润在5000万以上,可以上中小板。这些数不是硬性指标,但有很强的参考意义。如果预计一两年后能够达到这个指标,那从现在就着手准备上市是比较合适的。
其次要看行业:是不是限制性行业,行业的毛利水平,企业在行业中是否占有龙头地位或者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行业是不是有成长性……
再次看企业的历史沿革:出资、股权之类的是不是清晰,民营企业是不是涉及集体企业改制问题 ,实际控制人最近三年是否发生过变更……
然后看经营:是否依赖大客户或者单一市场,抗风险能力如何,是否依赖关联交易,有没有同业竞争,如企业能有点技术含量最好,专利、商标、土地、房屋权属是不是清楚,上市募来钱准备投什么项目……
还有合法性:最近三年是否受过重大处罚,包括税收、环保、土地、社保、海关等等各个方面。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5-147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