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主力动向

未来最可能上万亿市值的公司(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

未来最可能上万亿市值的公司(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

内容导航:
  • 未来几年内哪些上市公司的市值有望突破一万亿美元
  • 十年后全球范围大公司巨头市值会达到十万亿美金吗
  • 未来第一只万亿市值的股票
  • 未来 2 ~ 5 年,哪些领域将诞生千亿级市值公司?
  • 阿里云估值再度被华尔街提升,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意义?
  • 沪深A股中国最大的上市企业有哪些,要前30家的,
  • 估值150亿IPO这家公司为何与腾讯、华为并称“深圳三宝”?
  • Q1:未来几年内哪些上市公司的市值有望突破一万亿美元

    可能医药 但不会突破一万亿

    Q2:十年后全球范围大公司巨头市值会达到十万亿美金吗

    很有可能得,到时候公司在发展以及货币的贬值,达到10万亿是很正常的。

    Q3:未来第一只万亿市值的股票

    中石油,总市值早已经是万亿

    Q4:未来 2 ~ 5 年,哪些领域将诞生千亿级市值公司?

    个人认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能源技术、药学、金融和日用品级服务,这些区域在未来两到五年的主导地位将不会改变,不过许多人有很多不可靠的答案,下面我来分析下。

    首先是许多人提到的物流业。

    我相信目前物流业正变得越来越饱和。在现有的物流公司中,UPS最有可能稳步突破1000亿大关。联邦有数十亿的悬念。当然,人们认为物流业的现有需求已接近饱和,技术门槛低,行业竞争激烈,新兴企业的成长空间有限。

    然后是三弟打印。

    这主要是基于税款。在打印机市场,大头Stratasys公司的市场价值是34亿,3D系统是37亿,在5年30倍的可能不是很大。但惠普的惠普700亿的市场价值,由最近开发的新技术,三弟印刷阶段卷土重来仍有希望挤进1000亿门。然而,印刷品不是大师兄打印,不是你想要打印的东西都可以打,所以不能代替现有的大多数制造业,而且人们似乎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医疗器械会跻身1000亿。

    随着医疗科技需求的逐步扩大,以及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医疗器械将与药品共享,分割医疗市场。2-5年来,1000亿大市场上有大型医疗器械的一席之地是没有悬念的。事实上a, 在最近几天Medtronic刚刚挤进了1000亿家。以上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Q5:阿里云估值再度被华尔街提升,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意义?

    中国的物联网大数据已经跑在了美国的前面,成为世界领先者

    Q6:沪深A股中国最大的上市企业有哪些,要前30家的,

    按顺序写给你:
    中国石油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石化 中国人寿 中国神华 中国平安 交通银行
    招商银行 中信银行 浦发银行 中国太保 贵州茅台 兴业银行 兖州煤业 民生银行 上海汽车 光大银行
    中国国航 中国铝业 长江电力 中煤能源 三一重工 大秦铁路 海螺水泥 中信证券 五粮液 中国联通
    OK。

    Q7:估值150亿IPO这家公司为何与腾讯、华为并称“深圳三宝”?

    【被誉为“国内基因测序龙头”、“基因测序界的腾讯”的华大基因,今日正式过会,并有望在在一个月内登录A股。】

    备受投资界热捧的华大基因要叩开二级市场的大门了。《21CBR》记者获得证实,证监会将在今晚发布创业板发审委会议公告,华大基因已于今日下午正式过会。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递交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在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不低于4000万股,筹资17.32亿元,所募资金将用于精准医学服务平台升级项目等5个项目建设。按照目前的发审节奏来看,华大基因有望在一个月内登陆A股。

    华大基因的上市历程颇有些一波三折。15-16年间,华大基因首次递交IPO以中止审查告终,证监会显示中止情形为: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

    今年3月,华大基因再度冲击IPO。公开信息显示,华大基因的排队序号一度在短时间内从第65位跃升至第27位。3月14日,证监会网站披露了华大基因更新后的招股书。

    然而,当晚证监会下发的“59问”《反馈意见》引来外界议论纷纷。意见显示,证监会就公司独立性、同业竞争及多次重组等共计59个规范性和信息披露问题向华大基因作出询问,上市进程因此再度搁置。

    根据招股书,公司目前总股本3.6亿股,估算其发行价在43.3元左右,简单测算下来,华大基因当前总估值约为156亿元。这家在资本界与腾讯、华为并称“深圳三宝”的生物公司再度走到台前,而伴随着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日渐普及,生物科技市场也即将迎来规模式爆发。

    孕妇成基因测序主流受益者

    华大基因做基因测序起家,此番谋划上市的四大业务版块都与基因测序服务有关,而不包括测序仪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相当于只是把测序服务业务打包上市。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占比最高,2016年收入达9.29亿元,占比54.62%,且每年都有超过50以上的增幅,是此次上市主体的核心业务。

    招股书中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

    连年增长反映了C端用户对基因测序的猛增需求,其中“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目前该领域最早产业化的大众基因产品。华大基因于2010年最先推出这项技术,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血浆中的游离DNA,即可利用测序方法分析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性疾病的风险率。

    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其中耳聋、先天性心脏病等新生儿疾病系高发项目;而基因检测可以为孕妇进行产前筛查,提供产前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诊断。孕妇和生育家庭无疑成了此项技术的主要受益者。

    技术日益成熟、成本逐年下降也推动了用户市场的爆发。根据BBCRreseach的数据,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2%,中国是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华大基因有望在未来几年保持高速增长。

    即将爆发的市场与黎明前的黑暗

    华大基因IPO预披露也引发了概念股的不小震动。3月21日,ST天仪创上市新高,安科生物连日涨停,基因测序产业上下游多达26支股票因此受益。同一时间,华大在生育服务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贝瑞和康也在谋求借壳上市公司ST天仪,与华大基因争抢国内“基因测序第一股”

    有意思的是,贝瑞和康、诺禾致源等多家对标企业均由前华大基因员工参与创办,这些公司在业内被戏称为“华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涉及基因检测概念的公司已有600余家。在华大基因最主要的三个业务板块(生育健康服务、基础科研服务和复杂疾病服务),每一块都面临着众多“华小”们的围追堵截。

    同花顺行情中心今日显示

    纵观全球基因测序市场,上游仪器制造被illumina、lifetech等少数几个欧美公司垄断,国内基因测序市场的“战火”主要烧在壁垒不高的中下游服务端。在技术突破、成本降低、政策放宽等多个利好因素影响下,市场爆发的同时竞争也必将加剧。

    为此,华大基因于2013年花费1.176亿美元收购了具备完整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美国公司Complete Genomics (CG),从而成为国内少数具备生产基因测序仪器资质的企业。

    此外,除了主攻生育健康和药物研发类基因检测,华大在基础科研、农业、海洋和运动等领域也有多个布局,以全产业链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生态圈,试图借此在即将爆发的市场前夜迎接第一道曙光。

    产业链中低端的激烈竞争也令看似高含金量的生物科技行业呈现出“富士康模式”。在知乎上,有关华大基因工资低、体制落后等问题也引发了网友讨论。

    事实上,基因测序行业确实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但随着多个领域的应用落地,巨大的人力和生产成本也随之而来。面对竞争加剧和行业问题的双重夹击,被资本追捧的基因测序公司仍需避免自身头脑“过热”

    任重道远的华大和“华小”

    现今的红火态势也非一蹴而就。出于技术安全考虑,国家药监局和计生委于2014年曾两次叫停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行业一度面临危机。此后,卫计委逐步启动该领域的试点工作,精准医疗也被正式纳入“十三五”规划,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今年1月,《“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将基因检测纳入生物产业惠民工程,也直接推进了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基因测序公司的上市进程。

    基因测序行业属于政府强监管领域,政策转向很大程度决定其发展轨迹。然而,即便跨过了政策这道坎,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生物科技公司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华大基因的科研能力在业内处于领先,是国内基因研究领域及承担对外技术输出的重要企业之一:多次入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的前5位中国科研机构,仅次于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和北大;发起并参与多个国际大型基因组学研究项目。2016年9月,国家基因库在深圳建成,由华大基因研究院负责运营,也是继美国、日本和欧盟之后全球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


    深圳国家基因库

    然而,前沿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临床可应用的基因检测技术,并真正落地惠及民生,是基因产业在起跑阶段的一大难题。以应用最为普及的产前基因检测为例,目前国内单次检测费用普遍仍在3000-5000元之间,且大多不在地方医保体系内,价格仍是众多中国普通家庭被拒之门外的现实理由。

    前沿技术的快速奔跑需要极高的计算力支持,对后端的技术支撑也提出了要求。2015年10月,华大基因与阿里云、英特尔联合成立精准医疗开放云平台,旨在加快基因测序的诊断和治疗时间。高性能的计算平台和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加快了精准医疗的行业发展,但现阶段长达数周的检测和诊断时间并不能满足行业以及后市场的需求。

    对华大及其衍生出的众多“华小”而言,未来能跑的多快并非单由自身决定,仍要依赖政策倾斜、相关行业协同推进以及受众的广泛接纳。此番上市成功或将加大中国在基因测序产业链的话语权,但华大与“华小”们的前路依旧任重道远。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5-472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