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础知识

桃花源基金马剑(桃花源基金)

桃花源基金马剑(桃花源基金)

交流互鉴更好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

本报讯(记者 小言)8月20日,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四个分论坛之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管理论坛举行。3家技术单位的专家有针对性、指导性地作了专题报告,青海省等6个省(直辖市)就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好自然保护地,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体系试点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分享实践经验,展望未来愿景。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司副司长严承高主持论坛。

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唐小平,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薄乖民,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国家公园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孙鸿雁分别以《自然保护地生态红线评估》《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制度标准体系研究项目》为主题作了精彩报告,报告为与会各省市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指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之后,青海省、重庆市、云南省、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6个省(直辖市)林草部门负责同志分别以《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努力建成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精准聚焦,整治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推动试点工作》《建好保护地、当好守护者,坚决守住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沿阵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奋力担当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使命》《强化管理职能、创新工作举措,着力推进湖北自然保护地管理提档升级》《贵州省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情况汇报》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的实践模式和有效做法,达到了交流经验、开阔思路、凝聚共识的预期目的。

论坛上,严承高指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全国各地都在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大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此次国家公园论坛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通过主题报告和典型交流,为更多省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经验、贡献智慧,为青海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全民共享自然保护地社区发展

本报讯(记者 张永黎)8月20日,作为2019国家公园论坛分论坛之一的自然保护地社区发展与全民共享论坛在西宁召开。论坛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为自然保护地促进社区发展与减贫;第二时段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建立;第三时段为自然保护地的全民共享。

在三个时段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主任马超德、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等专家学者作了题为《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自然保护地社区的生态减贫与生态振兴》《三江源国家公园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与放牧平衡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等发言。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主任马超德认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采用横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生态补偿机制。他表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有一个很重要的限制因素是没有一个可持续性的资金保障。如何进行生态补偿,国家实行了垂直的、自上而下的生态补偿机制。但是如何动员全社会力量,采用横向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生态补偿机制需要今后不断地去探索。“比如建立买方和卖方生态服务价值链,然后推进协议保护,让大家自愿通过社会公益基金,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基金来推进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马德超说。

他认为,国家公园的生态补偿机制正在逐步探索当中,国家公园建设生态补偿金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应该是一脉相承,要考虑其特殊性、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要考虑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建立一种可持续模式。“提高全民关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建设意识,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注入。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建设虽然在局部,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关乎全国乃至全世界,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是十分必要的。”马德超说。

“全民共享作为一项集体行动,就是需要所有人参与保护,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要有差别化激励机制,不同的人应该贡献不同的力量。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当地的社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赵翔认为,当地社区与国家公园保护之间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关系最紧密,所以如何有效发动和动员当地人参与自然保护并且让他们能够从中受益是最为重要的。

中拉文化交流促进联盟执行会长、智利翠柏国家公园代表胡安·德·迪奥斯·帕拉呼吁,从今天的国家公园出发,将地球变成一个大的世界自然公园。中咨集团专家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何平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提出了国家公园社区管理的探索之路。

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

本报讯(记者 芳旭)8月20日,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应对”为主题的国家公园论坛分论坛上,来自全世界各国的知名专家学者,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应对方面分别提出了真知灼见,并提出全社会应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面推动国家公园的生态平衡发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驻华代表朱春全提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和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环境状况的重要标准。当前,人类对食物资源和其他资源与日俱增的需求,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充分认识和科学评估,越来越多的动植物面临灭绝的风险,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也越来越多,人类的长久生存与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她提出,生物多样性既有普适性,也有奇特性。也就是说,别的地方有的物种,你所生活的地方也可能有。社区保护地不单纯以“自然保护”为目的,而是以当地社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从而实现社区从保护中受益的目的。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认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建的国家公园不应是纯粹的自然生态系统,它还应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强调社区的发展,强调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融合,强调老百姓通过生境体验激发出保护自然、关爱环境的积极性。”

分论坛上,各位专家不同观念的交合、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融汇成同一个目标和共识: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就是为了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当天的论坛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张希武、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教授、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会长杨欣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演讲。

自然遗产地未来论坛聚焦保护与管理

本报讯(记者 啸宇)“保护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重要国际合作活动”“中国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方面积累诸多经验和有益的实践”。8月20日,在以自然遗产地的未来为主题的国家公园论坛分论坛上,来自全国人大环资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然保护地委员会、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等部门单位的专家就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成就与发展等展开对话,推动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分论坛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彭福伟主持。

此次论坛分三个时段进行。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程立峰研究分析了自然地保护的管理创新发展,提出了包括加快自然保护地立法的建议和思考及推进建立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新模式。程立峰认为,自然保护地在立法中要拓展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把立法的过程作为公民参与自然保护地管理、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过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院副院长陈战是详细分析了自然遗产地与乡村社区协调发展思路与对策,提出遗产地要与内部社区、周边区域协调发展,遗产地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区域,而且应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地。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教授庄优波就世界遗产评估体系研究分析了中国实践和建议。提出了遗产地在开发利用项目的负面清单、保护管理制度的公益性提升及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和决策的科学化等遗产地保护方面的建议,提出世界遗产保护要与国家层面保护体系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保护管理问题。

在关于世界自然遗产的观察与思考探讨中,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自然遗产处处长孙铁说,目前中国有世界遗产55项,居世界第一。我们要全面加强遗产地保护,妥善解决与有关法律的衔接问题,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强化对现有遗产地的监管,加强合作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开展姊妹保护地建设,并总结推广遗产管理的中国经验。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肖时珍、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主任布周、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副总裁马剑等专家还就世界自然遗产地及周边建设项目环评的原则与中国实践、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利用民间力量服务中国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展开阐述与交流。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1-1290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