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础知识

地球大陆板块演变视频(地球板块演变视频)

地球大陆板块演变视频(地球板块演变视频)

内容导航:
  • 大陆漂移的过程?
  • 求关于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地球结构的纪录片
  • 想知道详细的地球生态演变过程
  • 有部视频,内容是一分钟看完地球进化史,这部视频名字叫什么?
  • 目前我们知道地球形成以来的大陆板块至少发生了多少次大陆的联合过程?
  • 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及其成熟度
  • 地球的演化过程?详细点的介绍,谢谢。
  • Q1:大陆漂移的过程?

    海淀区的都是零散的小店,不好比较,滑雪板这么贵,最好货比三家。有两个地方比较全。一个是瓷器口路口西南的那个商场里,全是卖滑雪装备的,这个是北京最早的滑雪装备聚集的地方,都是各种私营的小店,可以货比三家。如果买去年的雪版一般都能算六折。但现在普遍感觉这里宰人情况比较严重。另外一个地方叫“4+2”是个仓储式的滑雪装备outlets。我周围的朋友现在都在那买了,不过我没去过,听说牌子可能不如瓷器口圈。在京沈垡头和王四营桥中间。

    Q2:求关于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地球结构的纪录片

    CCTV9

    Q3:想知道详细的地球生态演变过程

    在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等因素的影响下,粮食价格长期将处于稳步上涨的轨道中。粮食价格的上涨,对于保证公司土地承包费收入的稳步上涨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但是,作为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受到国家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制约,公司也不会无限制上调土地承包费。预计公司土地承包费未来每年的增幅大概为3%至5%的水平。
    按照公司2007年底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时候所公布的计划,有4项大米加工相关项目2008年底即将建成投产,其中包括米业公司优质大米加工项目、米业公司迎春制米厂年综合加工稻谷30万吨和米业公司年产8000吨米糠蛋白项目。四大项目正在建设中,3个项目2008年内建成投产的可能性不大,建成要推迟到明年,而发挥效益预计也要等到2009年下半年。米业公司还具备生产1.5万吨米糠油、2.5万吨米糠粕、1500吨糠蜡的能力,这是公司向稻谷深加工方向产业链延伸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因目前产量和销量太小,对公司利润影响不大。
    暂不考虑公司可转债转股的影响,预测北大荒2008年至2010年的每股收益为0.38 元、0.43 元、0.50 元。

    Q4:有部视频,内容是一分钟看完地球进化史,这部视频名字叫什么?

    《飞碟说》

    Q5:目前我们知道地球形成以来的大陆板块至少发生了多少次大陆的联合过程?

    起码有上万次的碰撞才形成了目前的大陆。

    Q6: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及其成熟度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洋壳在洋扩张脊、洋岛和边缘海扩张脊处形成,在与洋俯冲带有关的岛弧和大陆边缘弧环境中形成陆壳。

    Brown(1982)把弧的成熟度定义为地壳厚度,认为火山弧的演化从不成熟的岛弧逐渐演化为成熟的大陆弧。邓晋福等(1999)把华北太古-古元古克拉通形成过程的T1T2(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组合称不成熟陆壳阶段,进化的T1T2G1G2(G1为花岗闪长岩,G2为花岗岩)组合称半成熟阶段,最后达G1G2组合的成熟陆壳阶段,克拉通化完成。Jakes和White(1972)指出,岛弧火山岩的主元素和痕量元素丰度在水平方向和地层序列方向上均表现为规则的变化。岛弧演化的最早期,在向洋一侧为为拉斑玄武质岩石,具低K2O相对高的Fe富集(即在SiO2含量59%时具有高的FeO/MgO比值)。随后这些拉斑玄武岩在地层上或水平方向上被CA性岩石所代替,并最后被钾玄岩(shosho-nites)和碱性岩石替代。这样的演化表现为K2O和K2O/Na2O的逐渐增加,Fe富集程度的逐渐减小,但是安第斯CA性火山岩总是有高K2O含量,在水平方向上不存在组成变化。现今岛弧中,拉斑玄武岩或低K-CA岩石常常与年轻的岩石(常为中生代之后的)伴生,例如Tonga-Kermadec等拉斑玄武岩,CA性和高K-CA性岩石共生的岛弧有中生代之前或白垩纪之前的地质单元(例如Solomon岛等)。当有钾玄岩出现时(例如日本),基底岩石和伴生的沉积岩的年龄常是中生代之前的,在这些高度演化的弧中,有酸性的CA岩石。这些变异特征表明,岛弧的基底是从弧拉斑玄武岩(常常位于海水下面的侵位)开始形成的。在理想状态下,拉斑玄武岩常常伴生深水沉积物,并被伴生浅水沉积物(其来源主要是拉斑玄武岩和随后的CA岩石(造山的硬砂岩)的CA火山岩所覆盖。弧的进一步演化是高K-CA性或钾玄质岩石的出现,它与向洋一侧的低K火山岩的喷出同时出现。最后阶段,主要为酸性的(安山岩-英安岩)钙碱性岩石的发育。这样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不管地层序列从下→上和空间上从向洋一侧到向陆一侧,随着岛弧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钾玄岩的系列变化,在SiO2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火山岩的K2O和K2O/Na2O比值增加,铁的富集程度降低,岛弧基底年龄愈来愈老,地壳愈来愈厚。按艾里原理,岛弧逐渐由深水位上升到浅水位置,最后升出海水面。Brown(1982)对岩浆弧的侵入岩随时间的演化大致可以归纳如下:①洋内岛弧(不成熟岛弧)为钙性贫钾的闪长岩-闪长岩小侵入体组合;②无古老硅铝质基底的“大陆化”弧的发育,主要为钙碱性的侵入体组合,“大陆化”的基底的形成是由于洋壳上火山物质堆积逐渐加厚,直至其厚度足以支持深成作用,才逐渐使岛弧演变为“大陆化”弧;③大陆边缘弧有或没有前寒武纪基底,发育CA-AC组合;④陆-陆碰撞带发育酸性CA性的二云母花岗岩;⑤在一个给定的地段,随时间从早到晚和随空间远离俯冲带,上述②和③均显示SiO2和K2O含量的增加;⑥在一个给定的地段,随时间增加,地壳的厚度和成熟度增加;⑦地壳厚度增加有利于岩浆的同化作用、混合作用和结晶分离作用,因此地壳厚度增加给予侵入岩组成的一个原生约束;⑧随弧成熟度增加,相对于火山岩来说,侵入岩体积增加;⑨随地壳历史演化,CA岩套越来越为钾质,这是因为岩浆弧内随时间卷入的俯冲洋壳数量减少的缘故。

    Miyashiro(1974)同样地详细论述了岛弧和大陆边缘弧火山岩系列,并指出,不成熟岛弧为洋壳型,厚12~17km,以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为主,例如Tongas;成熟岛弧为大陆型地壳,厚17~35km,以安山岩和英安岩为主,例如日本Hok-kaido;成熟的大陆边缘弧,陆壳厚30~70km,以安山岩、英安岩和的流纹岩为主,例如中安第斯。不管是在地层序列(从早到晚)还是随着远离海沟的方向上,随岩浆弧的成熟度与地壳厚度的增加壳源岩浆比例不断增加,K2O含量增加(图6-10)。

    图6-10 岛弧与大陆边缘弧火山岩SiO2-K2O关系(据Miyashiro,1974)

    Grove和Kinzler(1986)在评述岩浆演化机制对安山岩形成的约束时指出,低压的岛弧拉斑玄武岩趋势为年轻岛弧所发育,俯冲速率大,地壳薄;较高压力和较高含水的CA趋势发育于地壳较厚和俯冲速率较慢的岛弧;大陆边缘弧,则地壳混染作用对CA趋势有重要影响,因为这里地壳厚。

    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造山带内火成岩系列的发育及其演化有极性(或方向性)并依赖于地壳厚度的不断增加。会聚边界的岩浆弧从不成熟的洋内岛弧→半成熟的“大陆化”岛弧→成熟的大陆边缘弧→大陆碰撞造山带岩浆弧,代表从初始的玄武质地壳依次转化为大陆地壳的整个过程,K2O含量可以作为地壳成熟度的最重要的指标,同时,K2O/Na2O,alk(K2O+Na2O)和FeO/MgO等也是地壳成熟度的指标。随着火成岩中K2O含量升高,K2O/Na2O和alk值的升高,地壳厚度逐渐增加,在数量上幔源玄武岩减少,壳源花岗质火成岩增多,直至碰撞造山带双倍厚度陆壳的形成,最终完成从玄武质地壳向花岗质陆壳的转变。从岩石学相平衡来看,从地幔中分离出大陆壳的过程的约束是:玄武质是地幔橄榄岩的低熔组分,T1T2是玄武岩的低熔组分,G1G2是T1T2的低熔组分。因此大陆壳的形成、生长和演化主要受岩浆作用控制。

    邓晋福等(2004)基于Condie(1982)K60(SiO2含量60%时的K2O含量)与地壳厚度依赖关系的经验数学方程,C(地壳厚度,km)=18.2×K60+0.45,利用SiO2-K2O图(图6-5)节点的坐标,通过内插法获得的LKCA/MKCA/HKCA/Sh边界线的K60,计算获得的相应的地壳厚度(表6-1),从而可以从岩石系列直观而简单地获得地壳厚度的一个总体框架,为构造环境判别和深部过程提供一个参数标志。由表6-1可知,低钾钙碱性(LKCA)系列(即岛弧拉斑岩系列)对应于地壳厚度<17km。中钾钙碱性(MKCA)系列对应于17~40km地壳厚度,高钾钙碱性(HKCA)系列对应的地壳厚度为40-67km,钾玄岩(Sh)系列对应于>67km的地壳厚度;它与上面我们讨论的Miyashiro(1974)提出的洋壳基底不成熟岛弧的壳厚12~17km,成熟的大陆壳基底的岛弧壳厚17~35km和成熟的大陆边缘弧壳厚30~70km壳厚,以及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钾玄岩系列的地壳厚度70~80km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亦与图6-10的SiO2-K2O关系符合。它进一步表明,Condie的经验数学方程是合理的,可供造山带地壳厚度估算利用,利用SiO2-K2O图上的岩石系列大致估算造山带陆壳厚度是合理的。另外,从表6-1可以看出,发育HKCA系列的造山带是一个加厚的陆壳,以钾玄岩系列为主的造山带一定具有山根。

    表6-1 SiO2-K2O图上岩石系列分界线对应的K60与地壳厚度

    (据邓晋福等,2004)

    根据本研究的几个造山带的在SiO2-K2O图上的主要系列的分布(以及表6-2中的讨论),大体上推测陆壳的厚度及其成熟度。阿尔泰造山带同造山的花岗岩类主要为MKCA,晚造山和后造山的花岗岩类为HKCA,大体上分别对应于一个成熟的大陆壳基底的岛弧和成熟的大陆边缘弧的环境。东昆仑造山带的昆南带主要为HKCA系列,昆北带主要为Sh系列,分别对应于成熟的大陆边缘弧和碰撞造山带的环境。秦岭造山带环斑花岗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主要为HKCA/Sh系列,大体上相当于大陆边缘弧,碰撞造山带环境。我国东北地区侏罗纪主要为HKCA,白垩纪为HKCA/Sh大体上对应于成熟的大陆边缘弧(J)和大陆边缘弧/碰撞造山带(K)环境。华北地区的花岗岩类主要为HKCA/Sh系列大体上相当于大陆边缘弧/碰撞造山带环境。华南地区花岗岩类和暗色微粒包体主要为Sh系列,总体上对应于碰撞造山带。就上述5个造山带的比较而言,阿尔泰造山带陆壳成熟度相对较低,陆壳相对较薄,为成熟岛弧-大陆边缘弧环境;东昆仑造山带的昆南带陆壳成熟度大体上与阿尔泰造山带类似,陆壳厚度可能比阿尔泰厚一些,为成熟的大陆边缘弧环境,昆北带则陆壳成熟度高,壳厚,相当于成熟大陆边缘弧的远离海沟的内陆地段,可与碰撞造山带总体环境类似;东秦岭陆壳成熟度中等,地壳比较厚,总体上相当于大陆边缘弧-碰撞造山带环境;东北地区侏罗纪大体上类似阿尔泰造山带和东昆仑造山带,白垩纪时则类似东秦岭造山带;华北地区总体上类似东秦岭造山带;华南地区总体上成熟度高、陆壳厚,类似碰撞造山带环境。

    Q7:地球的演化过程?详细点的介绍,谢谢。

    太阳系在大约50亿年前诞生后,大约过了5亿年,地球开始形成。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首先,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所获得的星子是比较冷的,但是每个落到原始地球上的星子都有很高的运动能量,这种能量因冲击转化为热能;另外,由于星子的堆积使地球行星外部重量增加,内部受压缩,消耗在压缩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被保存下来;再加上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等的衰变产生的热积累,地球开始变热,并最终导致大部分地区温度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
    随后,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 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
    氢和氧结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圈。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
    经过早期分异阶段,地幔固结,原始地壳和大陆发育,并形成了大洋和大气圈。
    地核和地幔的变化对地球磁场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地质构造演化,板块的形成与运动,以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说明,地球内部处于热学和力学不平衡的状态,存在巨大的力源,使运动持续不停。
    地核的两个可测的物理特性是磁场和热量。地核通过两个重要的直接途径对地幔产生影响,一是向地幔底部提供热量,激励地幔深处的热对流,即热的输出是通过传导与对流;二是对地幔施加一种机械的转矩,这种相互机械作用和包括大气运动等在内的其他地球过程,决定了一天的长短变化和地球转轴在空间的定向。
    地幔对流是发生在地幔中的一种热方式,也是一种地幔物质的运动过程。地幔中的这种热对流作用是地球内部向地球表面输送能量、动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很可能就是地球演化的驱动力。
    地球的最上层是厚约100公里的坚硬岩石层,称为岩石圈,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石圈下面是上地幔的低速层,其物质少部分是熔化的,但固体介质长期处在高温高压环境中会具有流变特征,整个低速层便可以发生流动变形,故称为软流圈,其下界深约220公里。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构造活动带割裂的、持续不断地相对运动着的若干刚性板块。最早曾将全球岩石圈分为6个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这些板块的边界并非大陆边缘,而是海岭、岛弧构造和水平断裂。除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余都是海陆兼有。绝大部分的地震和火山发生在板块边界处。板块构造对大陆陆块的联结和分离,对生物物种的迁移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大地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层的大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主要是这些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板块变形主要发生在它们的边界部位,板内变形主要是大范围的造山运动。地球表面有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以及大西洋中一条很长的弱地震带,这些地震带正是板块的边界。
    美洲、非洲、欧洲和格陵兰在2亿年前的很长时间里都是连在一起的,约在2亿年前才开始分裂,后来扩张形成大西洋,这种过程叫做"离散";而印度板块还只是"到了距今0·7—0·6亿年前才漂移到亚洲附近,随后与欧亚板块产生相互碰撞。这种过程叫做"汇聚"。板块会分离和碰撞,还会沿转换断层相互滑动,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
    在板块碰撞过程中,重的大洋岩石圈向较轻的大陆岩石圈之下的地幔中插进去,称为"俯冲"。正是因为印度板块的俯冲,使我国青藏高原在新生代隆起成为全球地壳厚度最大的、陆地上海拔高程最高的地区,对全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板块的汇聚和离散及其持续不断的运动,给形成矿产造成了许多有利条件。在汇聚区,岩石圈俯冲到大陆或岛弧下发生重熔,含矿溶液上涌。世界上许多硫化物矿床都与板块汇聚有关。在岛弧与大陆之间的边缘海区,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创造了生油条件,我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就是这类地域。板块的离散边界是新海底产生的地方,海水侵入岩石裂隙,溶解地幔上涌的物质,产生热水矿床。
    参考 http://geography.airtofly.com/www/z01/1022050732110220518562469.htm
    另外给你一个视频网站 http://video.sina.com.cn/jlp/2006-07-04/110520042.html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1-1406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