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础知识

凯文私募基金(我被私募坑了100万)

凯文私募基金(我被私募坑了100万)

内容导航:
  • 为什么米高梅公司会破产?他的电影不是好像有票房的吗?怎么就欠债40亿美元呢?请各位分析一下好吗?
  • 主权基金的各国做法
  • 投资是种生活,看看美国人如何进行投资理财
  • 关于百度功能模块:“百度知道”功能的疑问??
  • 私募靠谱吗?觉得自己炒股很累很伤神,想给私募的炒。现在两个问题,一是起点100万,对本人来说金额有
  • qq股票群里组织万人坐庄靠谱吗
  • 私募己大亏,是走还是留? 100万二个月目前剩80万,是赎还是等待?
  • Q1:为什么米高梅公司会破产?他的电影不是好像有票房的吗?怎么就欠债40亿美元呢?请各位分析一下好吗?

    融资失败:越“融”越亏损
    米高梅遭遇财政危机,这在整个好莱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2005年,身负20亿美元债务的米高梅被索尼财团以近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看似为在债务风雨中飘摇多年的米高梅注入了一线生机。然而,经历一系列成本控制乏力、票房收益又欠佳的电影托累,得到索尼财力支持的米高梅不仅没有起死回生,反而在短短几年间债务翻倍,成为全行业唯恐避之不及的吸金无底洞——这些,还不过只是个开始。
    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使2008年已经颓势突显,从数据上来看米高梅的经济实力仍堪称雄厚:是时米高梅在摩根大通开有2.5亿美元的信贷账户,其旗下的联艺公司(United Artists)也能提供可观的资金支持,据米高梅当时CEO哈里-斯劳恩透露,只要以联艺的名义发行影片,他们随时可以从放在美林公司的5亿基金账户中支取电影制作所需要的费用。当时,米高梅的贷款额为37亿美元,每年需支付的利息就高达3亿美元,斯劳恩却乐观地称:“我们已经找到了投资,现在要做的只是启动项目。”
    可惜仅过了一年,斯劳恩就为他的乐观付出了惨痛代价。2009年9月25日,米高梅因无法偿还利息而紧急召开债权人会议,当时除了需要支付2.5亿美元的利息,还缺1.5亿美元的资金用以维持电影拍摄计划,公司甚至已经拿不出短期资金周转所需的2000万美元——这还不及好莱坞一线明星一部片酬的价码!这次米高梅自曝家丑,早就看清形势的债主们纷纷发难,威胁提出清算要求,破产似乎已是民心所向。最后由摩根大通背书,米高梅与几个主要债权人达成协议,延期偿还应付的利息和款项。但显然,拖延只是一时之策,米高梅手上根本没有短期内能资金回笼的项目,而被寄予重望的大制作影片——第23部《007》和《霍比特人》又在投资方面呈嗷嗷待哺之势,米高梅式泡沫的破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索尼的援助、债权人的集资,这些数以亿计的美元到底都被米高梅挥霍在哪里?看看这几年出产的影片就知道了:去年倾尽全力为动作大片《骑劫地下铁》毫投1亿成本(不含宣传费用),却只收回6500万美元的本土票房,只是米高梅式悲剧的一个缩影;米高梅自身十几年来鲜有巨制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多凭旗下联艺几个知名品牌支撑,可惜除去高额的投资成本和明星片酬,即使是007系列这样全球飘红的大制作为米高梅带来的收益也相当有限,这种想单纯依靠影片票房收入盈利的模式已与当下电影业趋势格格不入,所以再多的资金注入,也终究沦为米高梅倒塌的陪葬品。
    政策不利:反托拉斯法釜底抽薪
    曾几何时,米高梅这三个字,是好莱坞乃至全球电影界的楷模象征。
    1924年,正遭遇亏损的米特罗电影制片公司(Metro)逆流而上,买下了同样濒临破产的高德温电影制片公司(Goldwyn),慧眼识珠的老板接着又从一个小制片公司挖来了路易斯·梅耶(Mayer)委以重任,由三方首字母组成的米高梅公司宣告诞生。1925年,史诗巨片《宾虚》将公司推入行业顶级之列;二十年代末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更为米高梅崭露头角提供了东风;及至四十年代末,米高梅的声誉和财力都达到历史峰值,连续推出《大饭店》、《绿野仙踪》、《费城故事》、《乱世佳人》等多部传世佳作,旗下签约的电影演员更几乎就是一部巨星名录:克拉克-盖博、加里-格兰特、斯宾塞-屈塞、凯瑟琳-赫本、葛丽泰-嘉宝、伊丽莎白-泰勒、费雯-丽,公司荣誉堂里摆满了金光熠熠的奥斯卡奖杯……米高梅不仅史无前例地将“片厂制”这个概念深入人心,更当之无愧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标志。
    然而,电影产业大势风云变幻,米高梅这艘招摇的豪华游轮,终究也躲不开前进路上的冰山。1948年5月,美国反托拉斯法出台,为避免垄断,各大电影公司被要求只管制片,不能兼顾发行和影院业务,这无疑给集制、发、映于一体的大电影公司带来重创,米高梅的大部分财源被切断了,收入一落千丈。雪上加霜的是,二战后电视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整个电影业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五十年代去影院的观众就比上一个十年少了整整一半,1957年,米高梅持续30年的盈利局面首度被打破。而在公司内部,创始功臣梅耶与董事会和助手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不得不离去,让米高梅上下更失去了力挽狂澜的信心。尽管在50年代末,米高凭借斥巨资翻拍自己经典之作《宾虚》等策略,迎来一度短暂中兴,但整体趋势上再难重塑昔日辉煌,已是不争事实。
    其实,五、六十年代电影业萧条,苦果并非米高梅一家独咽,当时八大制片公司都在摸索寻找生存之道:环球和音乐公司达成合作,派拉蒙被石油资本集团并购,哥伦比亚则率先牵手电视业,为电视台拍摄电视片或通过子公司向电视台出售经典旧片。米高梅原本亦不例外,但不幸遇人不淑——1970年,公司被赌博业大亨K·科克里恩买下,新的主管人员变卖了公司的道具和服装,所获资金转投给赌场和酒店业,MGM的字样挂上了赌场大楼,公司的窘迫状况却没得到丝毫缓解。八十年代初,米高梅迎来公司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合并了同病相联的联艺公司,意图拷贝当年创始之初的奇迹,联艺曾拍出过《毕业生》、《飞越疯人院》等奥斯卡名作,并带来了鼎鼎大名的007品牌。然而,当已经疏于业务十年之久的米高梅重返影坛时,却发现时代口味已经改天换日,自己错过了好莱坞工业的转型期,华纳兄弟、派拉蒙等竞争对手占领了多元化题材的市场,《教父》、《猎鹿人》这类挑战传统价值观和更富时代精神的影片成为审美主流,而此时的米高梅,在软硬件条件上都已经被甩开几个等级。
    经营不善:盲目倚老,风格Out
    昔日雄狮怒吼的米高梅,如今成了老气横秋的代名词。
    007电影系列于1962年首次登上大银幕,在当时整个社会剑拔弩张的冷战情绪下,这类既具现实意义、又不失娱乐精神的谍战片得以脱颖而出,联艺公司与007的原书作者布洛利克家族开始了长久的合作,除去通货膨胀因素,截至目前为止22部007系列电影已经产生了122亿美元的可观票房,在米-联合并后,系列当然顺势成为米高梅的摇钱树。然而这些年间,随着好莱坞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007这类单纯凭借剧情和打斗场面取胜的电影已经不再是影迷的唯一之宠,《哈利-波特》、《蜘蛛侠》等打视效牌的大制作风起云涌,相比之下,007电影数十年如一日的套路未免显得乏味陈旧,反映在直观数字上,票房与投资的比例比起上一个十年来尤显差强人意。困境中的米高梅却视之为救命稻草,渴望以重溯经典来扭转败局。
    在启用明星方面,米高梅也不负“敬老”盛名,盲目依赖老牌明星,例如被派拉蒙扫地出门后入主联艺的巨星汤姆·克鲁斯,依旧拿着顶级片酬,这几年为联艺和米高梅出演的《狮入羊口》和《瓦尔基里》票房却都不尽如人意,其它如《伟大的辩手》和《骑劫地下铁》的丹泽尔-华盛顿、《布鲁克斯先生》的凯文-科斯特纳,都属于“性价比”较低的名义巨星,电影依靠明星个人魅力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现在各大公司的普遍策略是省出请顶级明星的钱用以打造更多的视效场面,去年整个影坛又刮起空前的3D旋风,引得各大片厂纷纷试水,仍原地不动因循守旧的米高梅显然在逆行于历史车轮。2009年,万众瞩目的《指环王》前传《霍比特人》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官司,花落米高梅和新线囊中,成为“系列电影重振米高梅”宏伟计划中的重要一环,米高梅终于有望拥有自己的流行电影品牌,但是时间和资金,都已经来不及了。
    电影投拍策略失败其实只是米高梅的表面病症,其真正的顽疾,在于经营模式的局限性。如今的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早已不再以产品作为产业核心,环球被美国通用电器集团下属的NBC收购、派拉蒙被维亚康姆收购、二十世纪福克斯则隶属传媒巨头默多克,米高梅属于为数不多的没有被传媒集团收购的电影公司,它没有有线电视频道或宽带网络,单纯以制作和发行影片获利,电影商品得不到更丰富渠道的传播和利用,也没有开拓出周边玩具、主题公园等相关领域,自然处处落于人后。
    改变,必须从内部调整开始。困境中的米高梅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将公司拉入当下成熟经营模式的一双手,但是累累负债,已经吓跑了绝大部分意向者。
    改革失败:并购不等于重生
    债台高达40亿美元,这个数字让很多有意向的买家望而却步,关键就在于,这些潜在买家几乎都没有帮米高梅恢复元气的意图,想收购只是为了自己的一时利益。
    15亿美元,这是时代华纳对收购米高梅的报价。一年前,包括Anchorage Advisors和Highland Capital Management在内的对冲基金公司以50至60美分兑1美元债务的价格买下了米高梅的债务,这意味着债权人不太会接受低于20亿太多的脱手价。熟悉此项交易的人士称,对冲基金公司可能希望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来获得米高梅的股份,而对于潜在的进入资本普遍抱有疑虑。所以与时代华纳的谈判,注定将是一场拉锯战。其实早在2005年索尼收购米高梅时,时代华纳就是有力的竞争者,而后来事实见证,这笔由索尼、私募基金和有线电影视供应商Comcast合力豪投的50亿美元并没给米高梅带来生机,索尼当时正在与东芝进行蓝光与HD DVD之争,急于充实自己的蓝光碟片内容,看中的正是米高梅四千余部经典电影的丰富片库。而当索尼胜出,尽情捞得库存后,DVD市场逐渐走缓,米高梅的利用价值便也随之下降。
    所以并购事宜,很多时候并不像表面巨额数字那般可喜。米高梅想要找到能带来双赢局面的收购者,可以参考近年来同行的范例:2005年同样挣扎在被并购边缘的派拉蒙背水一战买下梦工厂,得到了对方59部电影的所有权,成功将之以9亿美元出售给战略合作伙伴公司,而梦工厂需要大量资金启动的项目如《变形金刚》等也得到落实,目前系列两部票房大卖已使双方都尝到了甜头。2008年华纳并购被官司拖垮的新线后,大刀阔斧对新线的领导层进行改组、大规模裁员并且对投拍项目严格把关,看似冷酷无情,实则对公司重回轨道、健康快速发展大有利处。
    没人希望米高梅——这样一个有着豪华库存、坐拥170座小金人、手头还有《霍比特人》等诱人项目的老牌公司化为历史的尘埃。其实在本次危机之前,米高梅也在试着与电视机构合作,比如与CNBC亚太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开播电影卫星频道等,虽然进入市场已经太晚,但至少在昭显与时俱进的决心。必须要有深谋远虑加作风硬朗的雄厚财团,才能救米高梅于水火之中,华纳意向当前,米高梅目前的CEO——曾成功重组美国第二大甜甜圈连锁店Krispy Kreme和安然公司的重组专家斯蒂芬-库珀,是否能把握良机?
    007和等待着再次重装出发,他需要的不是阿斯顿-马丁,而是米高梅一次真正的涅磐。

    Q2:主权基金的各国做法

    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他们,跨境资本既追求经济利益,还追求地缘政治利益与权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西方国家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后起大国也像他们当年一样,会利用其雄厚的SWFs力量作为“金融核武器”,解构现有的政治、经济、金融的权力版图,实现其政治意图和经济利益。用IMF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的话来说,SWFs坐拥如此庞大的一座金山,全球金融系统将任其左右。
    因此,随着中国投资公司的成立,一场关于SWFs的约束与反约束、控制与反控制的暗战不可避免了。2007年10月19日发布的G7公报,可以说是正式拉开了这场暗战的帷幕:该公报明确表达了对SWFs带来的风险的担忧,指出国际社会应尽快确定SWFs的制度结构、风险管理、透明度和问责制方面的最佳做法。 在如何对待SWFs问题上,美国两难的矛盾心理非常明显:既要想办法挽留SWFs投资于美国的金融市场,又害怕SWFs规模壮大后导致其美元霸权的衰落,使其弱势美元转嫁债务的政策破产。由于当今美元霸权地位,在美国采取弱势美元政策时,人们不得不接受美元持续贬值带来债权缩水的恶果,但持续贬值对美元也有极为不利的一面——终将耗散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导致市场抛售美元。而大规模增长的SWFs遵循了多元化投资策略,追求高风险资产的回报率,在美元持续贬值的背景下,必将逐步减少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转换到欧元等其他币种资产,从而加快美元转换欧元等其他币种的趋势,可能形成抛售美元的羊群效应,而终将导致美国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届时,美元霸权的终结时代就将来临了。
    除了担心对美元和金融市场的冲击之外,美国政府对SWFs操作策略的隐蔽性和缺乏透明度也颇有微词,害怕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利用SWFs来控制其高科技、资源性和军工类企业。比如,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助理部长克莱·楼瑞就表示,那些贸易顺差巨大的国家所管理的主权投资基金迅速壮大,但不知道SWFs的这些钱都去了哪里,难以完全排除其前所未有且鲁莽的风险管理举措带来较大影响的可能性,有必要增强透明度。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克里斯多弗·考克斯甚至怀疑,SWFs会利用政府间谍机构搜集大量幕后信息来进行内幕交易。许多美国的专家学者也跳将出来助战,纷纷指责SWFs其中,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胡安·特里普在《金融时报》上撰稿说,SWFs会造成市场的恐慌,可能削弱国际金融机构的政治影响力,甚至有扰乱全球市场的趋势。
    尽管很想进行严厉管制,但考虑国际收支逆差需要他国的SWFs与外汇储备支撑,美国政府投鼠忌器,并没有出台严厉的抵制SWFs的政策。因为,美国政府需要在SWFs的利用和限制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一方面是出于担心保护主义情绪急剧升温会导致SWFs真的用脚投票,另一方面也是维护自身监管能力和美国金融市场吸引力的信心需要。2007年10月24日生效的《外国投资和国家安全法案2007年修正案》,强化了美国财政部对外国公司投资美国资产的审查和限制的权力。美国财政部认为,该法案已经体现了这种微妙的平衡,既保护了美国的利益又没有增加更多的投资贸易壁垒。基于这套法案的背景,美国财政部认为,推出一套SWFs自愿遵守的“最佳实践”规则就已经足够了。
    然而,美国内部的“金融保护主义”仍在继续抬头,在2007年11月14日美国国会的SWFs听证会上,部分议员认为美国政府对SWFs的约束还是过于宽松,要求采取更为严厉的立法来抵制和约束SWFs。 欧洲的上空也弥漫着“金融保护主义”的幽灵。长期以来,德国政府对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等投资载体控股德国企业就非常警觉。目前,德国政府对待SWFs态度与其先前强烈要求监管对冲基金、增加其透明度的态度倒是一脉相承,成为了欧洲牵头抵挡SWFs的旗手。德国认为,SWFs会受到“政治和其他利益动机的驱使”,因此不但在国内组织政府草拟立法、组织委员会,限制SWFs的投资,还努力鼓噪整个欧盟采取一种“共同方式”,审查SWFs对欧洲公司的“恶意收购”活动。
    德国抵制SWFs的观点其实是深深地打上了“默克尔烙印”。默克尔上台后,德国政府仿佛一下子想担任起全世界秩序领导者的职责,努力扮演人权卫士的政治大国形象。相较科尔、施罗德等几位前任,默克尔对中国的个人成见较深,主导推动立法约束SWFs投资,也是受到了中国投资公司成立的刺激。法国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响应了德国的呼吁,目前正在起草一份法律报告书,试图建立一套系统的核心产业保护法律框架,旨在保护法国一些涉及国家战略利益的领域不受SWFs的影响。 面对中国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给世界带来的超常的红利,理性的人们都会认为自筑樊篱隔绝中国的资本实在不合时宜。因此,G7国家也不是铁板一块,面对默克尔煞费苦心的限制SWFs的牵头行动,英、意不为所动,坚持其传统的自由主义立场,明确表态期待SWFs的投资。澳大利亚更是对来自中国的资金提供各种机会。
    英国财政大臣阿里斯代尔·达林认为,作为政府针对具体投资意向的保护主义言论是错误的,因此,英国将抵制欧盟采纳统一政策应对SWFs。伦敦金融城第679任市长约翰·使达德更是对SWFs抛出了“来我这里,不必透明”的橄榄枝。2007年10月26日,中国投资公司成立尚不到一个月,使达德就迫不及待地专访中国,力邀中国投资公司落户伦敦。使达德认为,强迫SWFs透明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伦敦金融城采用的是“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制度,可以与企业之间进行“持续的对话”,足以提醒SWFs可能面临和形成的风险。
    意大利政府宣布支持SWFs的自由市场准入,对潜在投资者没有国别限制。其国际贸易部长爱玛·波尼诺在谈起一直亏损的意大利航空公司时就表示:“我不在意谁买下它,他可以是中国人,也可以是爱斯基摩人……只要他们能让该公司扭亏为盈就行。”
    近年来,澳大利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其政界、商界对包括SWFs在内来自中国的投资都持欢迎态度。霍华德总理在位11年来一直在为中国公司投资澳大利亚矿产资源铺平道路,澳大利亚工党领袖、现已于2007年12月3日刚刚就任总理的陆凯文也表示支持这一政策。德国的“金融保护主义”倾向,显然给予了英、意、澳更多的机会,这可是德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既然亲自操刀恐有不便,那假借他人之手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整个2007年,美国政要都纷纷在多种场合或明或暗地表示,IMF应尽快出面展开评估SWFs风险的工作程序,在全球范围内出台一项针对SWFs的运作和监管规则。美国的如意算盘是,纳入IMF的国际监督框架下,SWFs无论到哪都有约束,不如就留在美国。德国在欧盟的呼吁反响平平的时候也想到了由IMF推动此项艰难工作。
    美、德的邀请其实正合IMF心意。IMF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担当国际最后贷款人给危机国提供融资。最近10年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并将其转换为SWFs,担当国际最后贷款人的重要性大幅降低,IMF因此还提出了最多要裁员15%的计划。如果IMF不转换工作重心,加强对SWFs的监控,一旦其规模急剧增长而做大,将会使得IMF的地位边缘化。当然,IMF也意识到对融资职能逐渐弱化意味着什么。因此,加强国际监督职能是IMF改革的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当美、德等国呼吁IMF制定相关原则加强SWFs的监管时,IMF认为这是一个重塑国际监督职能的时机,自然应允。更何况,IMF被赋有评估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职责,以关注、监控风险的角度对SWFs提出“最佳实践原则”实在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为了配合美、德两国,2007年以来,IMF关注焦点已经从对冲基金转移到SWFs了。IMF认为,鉴于以往世界经济经历过类似主权倒债、投机资金狙击一国货币等惨痛教训,IMF必须高度关注SWFs的发展。同时,IMF担心,SWFs可能会利用一国的主权信贷资质,滥用杠杆融资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最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从IMF新总裁斯特劳斯·卡恩的态度也可以看出,最近IMF加快了介入SWFs的步伐。新官上任三把火,特劳斯·卡恩2007年10月下旬上任伊始就有一把火烧到了SWFs,他强调了SWFs给基金组织成员国带来的挑战,并暗示这些基金有可能成为金融不稳定的新来源。
    目前,IMF建议各国政策的制定者应该留意SWFs,并有必要让这些基金的运作更透明;同时,IMF也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资本研究小组,已经开始搜集相关信息,评估SWFs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不过IMF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表示“进度还处在相当初级的阶段”。但不管怎样,这项工作已经正式启动起来。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在美、德的授意下,IMF存在进一步采取强行行动的可能。如像2007年6月那样不顾中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保留意见、强行通过关于汇率监督的《对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那么最终形成一个不采纳我们意见的关于SWFs的监督原则也未必不可能。 2007年下半年来,国际投行们的日子也都不大好过,一直在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的泥潭中徘徊,贝尔斯登、高盛、美林、花旗的CEO们一个个挂冠离去。虽然次级按揭贷款危机最终化解为时尚早,但大鳄们洗刷满身泥泞的渴求却非常强烈。它们发现这样的机会就要来临了,那就是SWFs将带来资产管理业务飙升的泡沫浴。
    本来,SWFs就是国际投行们兜售的一个概念。投桃报李,SWFs成立后一般都要聘请国际投行进行资产管理。事实上,基于美国和欧洲的“金融保护主义”存在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设立内部投资组合管理团队面临的高成本和种种困难,借助外部的资产管理人是SWFs争取主动权的一个现实选择。作为SWFs进行全球配置的先行者——挪威央行的NBIM也喜欢用外部管理人来提高资产管理绩效,目前,其内部经理人也仅仅管理了总量为3549亿美元资产中不到40%的份额。美林认为,未来SWFs对高风险资产的投资会达到1.5万亿至3万亿美元,在全球风险资产(股票和非主权债券)中占有的份额将会较现在增加一到两倍,到2011年,将占全球风险资产的16%左右,每年直接给国际投行们增加40亿至8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费。一个还算酣畅的冲刷次级按揭泥泞的泡沫浴已经在等着它们了。
    其实国际投行们钟情于SWFs还有一个埋在心里的小九九,那就是随着SWFs规模的持续扩大,将进一步深化市场规模和增加全球流动性,全球资产价格的飙升将会愈走愈强,这一方面将导致国际投行们的管理收入因资产管理规模大幅飙升而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国际投行们完全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在全球价格飙升过程中,通过自营业务获利。当然,国际投行们的小九九也并非坏事,至少在促进SWFs规模增长问题上不是绊脚石。 开弓没有回头箭,积极发展SWFs已是我国提高外汇储备管理绩效和冲销流动性过剩的有效举措,但对成立中国投资公司引致全球轩然大波,有些始料未及。面对西方“金融保护主义”的咄咄逼人,一味地回避消极,听任欧美设置投资壁垒,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如何妥善应对,考验着我国政府与SWFs的金融政治智慧。
    首先,充分认识清楚“金融保护主义”的政治性,尤其 政府投资工具。要考虑西方政治更替可能会导致“金融保护主义”升级的可能性。面对“金融保护主义”,切不可等闲视之,不要以为不投资美国就能轻易地占有主动性,掺和了政治因素后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在美国总统大选年,针对中国话题历来是一个激发选民情绪的有用手段,百试不爽。2008年又是大选年,一旦总统候选人抛出SWFs的“金融核武器”论调,抵制SWFs可能会愈演愈烈。如此以来,亚洲的SWFs就只有迅速分散资产,必将加快资金转移到美元币种以外的资产,届时将导致欧元承担更大的升值压力,并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从而触发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势力更大的“金融保护主义”浪潮,乃至引发全球的不满。而这一切又是在中国主权财富资金刚刚成立后的背景下发生,甚至连他国的SWFs都可能埋怨我们树大招风。
    其次,加强解释工作,释放诚意,强调商业性目标,适度增加透明度,不要盲目谋求控股,以缓和“金融保护主义”抵触情绪。挪威央行的NBIM的透明度之所以令西方国家满意,主要是3条:一是不谋求控股地位;二是主要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投资,不涉及私募股权投资;三是在投资组合变化后适时公布于众。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实业公司并购国外资源性公司经常遭遇严重抵制,自然我国SWFs的投资行为也一样会遭遇抵抗。因此,有关方面要加强解释工作,释放诚意,做好“金融保护主义”的安抚工作。
    在经营目标上,中国投资公司向国际社会强调按照商业模式运作,以资本回报率最大化为目标,在全球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货币市场,不存在政治动机,不会增加全球经济金融的风险。
    在经营策略上,可参考NBIM的管理之道,不谋求控股,聘请外部资产管理人,设立不同投资组合的子基金,如满足交易性和预防性动机的高流动性组合、满足盈利性动机的长期资产组合、满足发展性动机的缓冲组合等不同的子基金,增强各子基金投资目标的透明化,缓解东道国“金融保护主义”的抵触情绪。  在投资品种上,实行渐进战略。投资品种可以在金融产品的风险谱系上,按照风险从低到高的顺序逐渐扩展,包括:国债、政府债、机构债、货币市场产品、房地产金融产品、公司债、实业公司股票、金融公司股票、衍生产品等;条件适当的时候,才开展直接投资。
    第三、制定以夷制夷的牵制战术。G7国家并非铁板一块,德国欲牵头欧盟抵制SWFs,但英、意却对来自中国、俄罗斯的SWFs欣然接纳。澳大利亚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非洲都欢迎SWFs的投资。即使是美国和欧盟的立场也没有完全协调一致。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寻找各国的制度差异,利用各国急于吸引投资的心理,以夷制夷,各个击破。
    国际投行也是一个可以借助的帮手。主权财富基金的巨额资产规模令国际投行们垂涎三尺,我们可以聘请它们担任外部资产管理人,甚至还可以购买它们的股权,在分享它们的知识资本的同时,利用其对各国政府的游说与操控能力,牵制“金融保护主义”。
    第四、要针锋相对地利用国际的舆论,加强宣传工作,批判松散管束对冲基金的同时却抵制SWFs的歧视标准。与对冲基金相比,SWFs才是全球金融稳定的中坚力量。从近年来的金融危机与动荡来看,没有任何一次是SWFs投机引发的。相反,1997~1998年对冲基金攻击固定汇率制而触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至今还被西方津津乐道。其实,对冲基金自身投机失败也是全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之一。如美联储出面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是一个明证;最近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也脱不了对冲基金的干系。
    第五、要积极联合全球SWFs与抵制国协商谈判,建立类似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妥善解决纠纷。二战以来,国际贸易体系通过详细的协定成功处理了各种热点政治纠纷。事实上,完全可以将SWFs的活动视为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新生事物,在SWFs母国及其投资的东道国之间,就投资行为进行协商,签订双赢的金融贸易协定。若SWFs违反协定,以后的投资就要被叫停;若东道国违反协定,母国可以得到相应补偿或对等地报复东道国。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联合其他SWFs,与“金融保护主义”国家坐下来谈判,签署牵涉金融市场的贸易协定,并在IMF的参与下达成SWFs“最佳行为准则”的核心原则,以消除投资壁垒和监管空白。
    最后,要注意监管流入我国的国外SWFs。一是在市场准入的安全审查中坚持对等原则的同时,可参考国外的投资委员会制度,将国家安全以及保持竞争优势放在维护国家利益的首位。二是在SWFs的投资领域与控股水平上,严格限制涉及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的投资,对SWFs的投资比重加以限制。三是加强对国外SWFs在我国境内投资行为的跟踪监测分析。

    Q3:投资是种生活,看看美国人如何进行投资理财

    对于大资金量的个人投资者而言,未来十年主流较为稳定的增值方式大致有两种:
    1、自办企业。
    2、股权投资。
    自办企业与股权投资之所以在这里说是未来十年较为稳定的增值方式,其主要原因是国家现在进行产业升级改造与互联网+概念的推广,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不断出台了多项红利政策,鼓励大众创业创新,缺口较大,且处于蓝海。
    但两者比较而言,自办企业对于个人投资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局限性可分为以下几点:
    1、个人投资者需要亲力亲为,精力有限。
    2、科技日新月异,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不断变换。但对于个人投资者,如果一直待在一个行业,在国家政策及产业格局上已经没有竞争力了。如煤矿老板、造纸老板等他们所处的市场已经饱和且政府在这块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企业做成功的可能性相对于以往已经非常困难了。二来,如果个人投资者转行做国家支持扶持的行业,那会成功吗?隔行如隔山,个人投资者在老行业成功了,到了新行业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商业操作模式,这又将是一个瞎子过河,得摸着走了,成功性可想而知。
    既然个人投资者创办企业是为了资产增值,为什么一定就要自办企业呢?是因为其看重了企业属于实业,其增长与创造财富的效率极高。
    那么在我看来,自办企业不如进行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可以完美的解决以上两点带来的困境,并且照样能够带来同样的回报。
    1、股权投资不需要投资者亲力亲为。投资者作为投资方,只需要注册资金、相应的整合一些资源介绍一些人脉即可。并且股权投资可以一年多家企业并投,运作一家企业的费用,可以同时投资四五家企业,分散风险。
    2、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每行每业有其专业的人才进行创业,他们对其所在的行业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与实操经验。他们运作起公司成功的可能性上是可以加分的。与其自行摸着石头过河创业,不如跟专业的人合作,企业资本运作合理分配,共享企业未来的收益。
    个人投资者如何进行股权投资?
    根据企业的成长阶段来进行分析就能够清楚了。
    1、种子期:包含只拥有一个IDEA或项目团队。
    介入这类企业的股权投资,最主要的工作是考察企业的创始人或者项目团队的负责人。通过商业模式、办事风格、为人素质等各方面来进行参考。这里与其说是投资企业,不如说是投资一个人。这类投资项目也叫天使投资,一般投资者找的合作项目都是从3F获得的,如亲戚朋友、周边人及你赏识的人。
    2、创始期:企业成立不久,团队架构还不够完善。
    这类企业与种子期的投资方式差不多,也可并为天使投资。
    3、成长、扩张器:企业的盈利模式明确,但市场布局还不够完善。
    这类企业已经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了,只是在抢占市场时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快速发展。参与到这类企业的股权投资,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通过个人名义去投资的可能性不大了,原因很简单资金量无法满足。但这并不代表个人投资者无法参与进去。这点一来如果你实在资金量大,也可以私下跟企业老板接触沟通股权投资的事宜,二来可以跟着国内外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跟投。
    4、成熟期:企业经营状况很好,但需要扩大市场占有率及纵向的竞争力
    个人投资者基本上很难介入了。如果你非要介入,一,可以找到相应的股东或老板进行股权转让。二来跟着PE机构跟投。
    其实在我看来,如果作为个人投资者你想要介入成长、扩张器与成熟期的企业的股权投资,我个人建议可以自己组建一个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投资你看重的企业。
    最后这个社会是合作共赢的社会。有钱出钱,有能力者出能力。一家企业的创办无非就是要钱跟要人。

    Q4:关于百度功能模块:“百度知道”功能的疑问??

    我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而且,有时候就算是没输入带有HTTP地址的回答也被吞掉。明明是很正常很普通的回答而已。

    Q5:私募靠谱吗?觉得自己炒股很累很伤神,想给私募的炒。现在两个问题,一是起点100万,对本人来说金额有

    建议您买长线股票

    Q6:qq股票群里组织万人坐庄靠谱吗

    完全不现实,第一,如果这个人水平真的高,那么无论是去私募操盘还是自己融资配资炒股,收入都不少,那他出来带团炒股,收益能超过上述工作?带团炒股凭什么能超过!
    组织一定数量散户资金达到一定规模在股票做庄?你是这么想的对不对?我来解释为什么这个模式不可能,首先,数量大的散户集合起来的资金是有这么多个独立个体所操作,那么这个人怎么统一控制?坐庄从吃货,拉升,出货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哪些散户建仓,哪些散户拉升?成本不一样,获利也不一样,如果是你,我让一批散户建仓,让你用你的钱拉升,你愿意?或者用你的资金建仓,别人拉升了,如果不是跟你们组队的大户倒货股价下跌你会不卖?你卖了,拉升的那一批散户套牢怎么想?私募,游资,牛散,大户自己完全能100%控制的资金,坐庄都不一定能成功,何况组队?那么这个组队人的目的无非三种,
    一,确实组队炒股,只不过用你们的钱拉抬,自己出货赚价差。二,骗子一个,三,自己也不懂,就凭着你的这种想法瞎做。
    第二,根本不可能有人靠这个模式聚集的起一定数量的资金。公募私募专业且每年的业绩看的见摸得着。别人为什么要信你一个非专业,不受法律保护,无法查知过往绩效的组团?即使一个小盘次新股要坐庄没有五亿以上资金量就不可能,好了,以上是这种模式不现实的原因。最后,给你一个善意的提醒,炒股的话,通过技术分析筹码分析知识,是可以提前大概率预判股价走势的。用科学的止盈止损策略就可以回避掉小概率错误预判造成大损失的可能。

    Q7:私募己大亏,是走还是留? 100万二个月目前剩80万,是赎还是等待?

    不清楚你做的什么私募,最近股市大跌,近两天又暴涨,建议还是再等等看吧。如果怕跌涨太多的话,尽量做固定类的收益。——元融财富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1-357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