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国债的经济效应(国债的经济效应原理)
内容导航:
Q1:如何理解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国债的收与放能够控制市场投资量,资金流动量,当然也能控制政府收入。
国债还有一个很大的政策功能就是控制利率,央行制定的国债利率领导整个市场的利率走向。利率稳定才不会打乱币种(人民币)的供求量,所以收放国债,控制利率也是政府调节币种价值的一个手段。
Q2:如何理解国债的经济效应
鄙视抄袭。
Q3:简析国债的财政效应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实施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因而成为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中介和桥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国债作用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国债渠道上的协调配合,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宏观调控国债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简单介绍了国债的涵义、发行、功能、规模,其次概述了国内外的国债发展状况,由此提出了本文主题。第二部分对我国国债融资的财政政策效应进行了分析。在分析挤出效应方面,分别分析了国债融资的财政扩张对民间投资的完全挤出效应、部分挤出效应、零挤出效应和负挤出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的国债融资不存在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在分析收入效应方面,分别从国债的发行、流通和偿还三个部分探讨了国债融资对社会整体和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在分析劳动就业效应方面,将国债融资与劳动就业的关联效应间接转化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关系,通过奥肯定律得出了经济增长率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证明了我国的国债融资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和就业水平的提高。由此,本文认为当前有必要继续实施国债融资的财政政策,并需要在国债的使用方向和方式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以更好地带动民间投资和收入、就业的增长,使国民经济走上自主增长的路径。第三部分对我国国债融资的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说,国债的发行、流通和偿还对货币供给和利率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货币政策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发现,我国国债的货币供给效应明显,利率效应不明显,这与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状况是密切相关的,相应对策是完善公开市场业务,形成国债基准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第四部分通过与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两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方式进行比较,得出国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在两大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Q4:国债的经济效应是指
这个问题有点广,我望简单和重要的说吧!国债说白了说是国家向老百姓借钱!发行国债融来的钱,如果国家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地拉动内需、改变经济萎缩的局面,保持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同时融资所得的钱可以用于国家的大型基础建设或者填补一定的国家财政赤字。最重要其实就是进行一定经济上的宏观调控的功能,促进经济中货币的流通,加速经济的发展。如果为了给过热的经济减速,也可以把融来的钱放进国库不用,减少经济中的货币流动性,使社会需求和投资减少。
Q5:如何理解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国债的收与放能够控制市场投资量,资金流动量,当然也能控制政府收入。
国债还有一个很大的政策功能就是控制利率,央行制定的国债利率领导整个市场的利率走向。利率稳定才不会打乱币种(人民币)的供求量,所以收放国债,控制利率也是政府调节币种价值的一个手段。
Q6:论述:国债的经济效应?
投资国债应注意下列问题:
选择适当的认购时机:
百姓在投资国债时,应该选择正确的投资时机:
1、股市低迷时为入市良机: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为资金推动市,因此国债市场与股票市场常具有跷跷板效应,在股市低迷时,会有增量资金介入债市,因此此时一般为国债投资的良机。
2、宏观经济向好,利率趋于稳定时:国债又称作固定收益债券,因此当国内的经济形势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同时利率水平趋于稳定时,投资者认购记帐式国债可以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
确定国债理财的期限结构:
目前记帐式国债发行方式灵活,期限从1年至20年不等。长期国债与短期国债各有优势,一般而言长期国债的利率高但流动性差,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而利率较低。因此投资者在认购国债时,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投资的期限。如手中资金的闲置时间为8年,则可以考虑认购3-5年的中期国债,这样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如果闲置时间为2年,则可以考虑认购1-2年的短期国债;在国家利率水平偏高时,认购长期国债,利率水平偏低时认购短期国债,最大程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得在确保流动性的同时能够取得较高的收益,同时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咨询国债投资专家,建立国债投资组合,使得投资者能够确保一定的流动性的同时取得较高的收益。
Q7:简述发行国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原因
略谈适度国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债券,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筹资手段和投资对象,它对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社会资金结构、发展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国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信用活动。因此,利用债券集资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过量使用,必然会降低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本文就国债的适度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适度的国债规模刺激经济发展,规模过大对经济发展有负面效应
1、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较优方式。败政赤字出现后,一般有三种方式弥补。一是动用历年的财政结余;二是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三是发行国家公债。采用第一种弥补方式的前提必须有结余存在,但目前,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展,财政支出往往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年终结余情况很少发生,大多出现的是赤字。动用结余来弥补财政赤字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主要方式。第二种弥补赤字的方法,我国曾经采用过,但在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扩大货币发行,使流通中货币过多,极有可能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给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以上两种弥补赤字的方式,都有弊端,都存在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所以,用第三种方式,即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就有其本身的优越性。从国债的发行方式来看,得到了补充的收入来源,满足了支出的需要。从国债认购方来看,不仅到期能收回本金,而且还有一笔可观的利息收入。所以国债的有效、适度发行,将部分消费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只涉及购买权的转移问题,不会直接带来通货膨胀,也易于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这也是我国近几年来发展国债的主要原因。
2、适度的国债发行可以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当现实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发行国家公债可以把流通中的一部分货币转化成沉淀的资金。这时,只要政府不把这部分国债收入作为支出安排出去,即可达到紧缩的目的。在相反的情况下,国家公债可以吸附沉淀的货币,并转化为支出,从而可以扩大现实流通中的货币量。在此问题上,需要政府与银行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相应增加国债发行量,从而减少银行体系外的社会游资,并相应导致银行储蓄存款总量的转移,最终收到紧缩通货的效果。当国债还本付息时,则导致相反的经济效果。
3、国家公债的运用可以影响市场利率。这主要是通过发挥国债利率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首先,将国债分别规定不同期限、不同的利率,以满足社会不同资金持有者的要求,吸收处于不同闲置状态的资金。当国家期望利率上升时,可以举措长期国债。如期望利率下降,则宜选择短期国债。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长期国债的利率要高于短期国债。国债利率的变化通过证券市场影响整个利率市场。随着国债规模的增大,国债越来越成为金融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债利率也越来越成为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4、适度的国债可以调节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将社会暂时闲置的个人公共消费资金集中起来,并改变其使用性质,将其转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或将资金沉淀下来,变一部分现实的购买力为潜在的购买力,从而减缓总需求压力。反之,国家通过偿还本息又可刺激总需求。我国目前主要通过金融渠道推销国债,若要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增加向专业银行卖出公债,减少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水平上升,进而抑制消费需求。反之,可以刺激总需求。同时,通过对国债收入的运用,改变其消费资金性质,将其转向生产性投资,特别是投向一些资金极为短缺的“瓶颈”部门,从而增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给总量。
5、适度的国债规模与结构的调整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如果政府扩大国债发行的规模而不同时增加政府支出,就会减少社会总需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尽管这样,会可能增加国家的偿债负担。同时,由于国债的期限越短,其流动性越高,政府可以改变国债期限结构,增加长期国债的发行,提高长期国债在全部国债中的比重,以减少经济中的流动性,减轻经济运行中的膨胀性力量。另一方面,国家也可通过确定适当的国债支出结构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
以上谈了国债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生并不是没有限度。譬如国债虽然可以充当弥补财政赤字的“先锋”,但如果国家肆意扩大投资规模,造成经济状况恶化,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此时,又仅仅依靠举债来弥补赤字,必然引起发债规模的大举攀升,并由此给国民经济带来一轮恶性循环,这就是说举债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将会给经济生活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过度国债规模超出公民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国债的顺利推销。国债数量界限一定要限制在社会应债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与社会闲置资金相吻合。如果当年的发债规模超过居民手持闲余资金的额度,居民无力购买,而国家为完成发债任务,必然要采取一些摊派的强制措施。这样一方面缩小了居民投资范围的选择,另一方面打击了居民购买国债的积极性,影响以后国债的顺利推销。
过度国债规模超过国债未来清偿能力,有损国债的信誉。借债必须偿还,一定的偿债能力将国债规模制约在一定的限度内,假如国债发行规模过大,由此带来的偿债负担超过了国家偿债能力,那么,很容易出现债务危机,使政府行为相当被动。过量国债阻碍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债的发行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证。从实物形态上看,国债是对国民收入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使用的再分配,它能够改变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引起供需结构的变化。过量的国债,由于缺乏相应的实物作保证,没有稳定的经济担保基础、结构调整,一是造成社会有效资金在部门之间的无序流动,冲击银行储蓄存款,造成储蓄存款“搬家”频繁,严重影响国家货币、信贷计划的执行。二是经受不住经济结构调整的冲击,阻碍国家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过度的国债不利于银行信贷计划的协调。国债也是信用形式的一种,是以国家为主的信用活动,应该纳入银行综合信贷收支计划,控制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过度国债,超过银行信贷计划的吞吐能力,造成国家信用规模的膨胀,引发市场物价上涨,扰乱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二、确定合理国债规模
1、国债发售规模的确定。国债的发售规模主要受应债能力和负债能力的影响。所谓应债能力是居民、企业、单位购买国债的能力,这是决定国债发行数量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因素,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国债的数量界限乃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所掌握和运用资源的最大量。在理论上,应债资源的规模和数量反映了该国的社会应债能力。负债能力表现为政府的偿债能力,偿还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政府的国债偿还能力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1财政收入增量,即预算年度新增财政收入。2偿债基金存量,它是政府对各项财政支出综合平衡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3社会认可的物价上涨水平。财政收支存在赤字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一个因素。假设除财政赤字外其他因素均不会造成物价的上涨,那么社会认可的物价上涨就全部是由财政赤字来实现,这实际是国家偿还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其他因素均对物价上升起作用时,在社会认可的物价上升水平内,财政赤字应分得的一部分,就是国债偿还能力的一部分。
2、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现状。衡量国债量度一般可用三个量化指标:一是绝对量度。国债数量是否小于各单位和个人所拥有的可以进入长期储蓄的收入额扣除银行可能发放的中长期贷款之后的余额;二是相对量度,即国债数量的依存度。就是当年的国债发行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不高于15%;三是国债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同步。1981—1988年我国国债平均每年递增19.96%,而财政收入的平均递增速度为8.14%。国债的增速两倍于财政收入的增速。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低于15%的警戒线,这说明我国国债发行初期,国债规模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一方面表明国家已把发行国债做为筹措建设资金、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国债平均依存度低于理论界定的警戒线,表明这一时期国家在债务的举措上还是相当慎重的,国债规模的设计基本满足社会应债能力的需求,适应政府负债能力。到1988年国债规模已有较大的跳跃,1988年的国债依存度为14.10%,已非常接近警戒点。事实上,从90年代开始,国债发行规模的确是“扶摇直上”,1991年国债发行额280.85亿元,1992年国债发行额458.75亿元,1994年国债发行额1028.57亿元,1996年国债发行额1954亿元,1997年国债发行额2485.96亿元。国债发行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近30%。仅1997年国债发行量就是1981—1988年发行总量的3.5倍。从国债发行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1994至1996三年中,分别是1.82%、2.62%、2.88%,呈逐年增长态势。从国债发行量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来看,1994至1997年分别为17.75%、22.12%、22.4%、25%,已远远超过了15%的警戒线。同时,近两年国债发行的状况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国债规模似乎过大的现象,如承购包销的商业银行向内部职工分摊国债推销任务,完不成任务扣发工资,用信贷资金垫付国债款,保证发行款项的及时上划等,这都说明虽然国家完成了每年的国债推销任务,但承销银行为此付出的较大代价,也反映了国债规模超过居民应债能力的实事。
3、控制国债规模的对策措施:
第一,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债管理机构。目标是建立一个权威机构来制定国债运行中的计划规模发行种类、期限、流通以及国债筹集的投向,偿还管理等方面的总体政策。这个机构主要以国民经济管理发展财政收入情况作为制定总体政策的依据,具体可成立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由计委、财政部、人行共同组成的国家债务委员会,作为确定债务大政方针的权威性领导机构,统一进行国债预测决策,制定总体规划。
第二,健全债务法规。债务法规是保证债务活动按照正常秩序进行、严格控制国债规模与投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债经济活动中,许多内容都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确定。债务法规主要规定以下内容:举债主体的法律地位、资格及条件;国债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范围。当务之急,我们要制定一部在全国范围内发生效力的《债券法》,明确规定发行国债的总则、审批机关、调整与偿付等主要内容。
第三,强化国债的规模管理。现今每年全国新增财政收入大约为200—300亿元,与应还债额大体相当,近几年已面临偿债高峰,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们应强化国债规模管理,逐年压缩发行额占当年偿债额的比重,这样不仅可减轻财政的偿债压力,减少举债风险,而且也符合公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的承受能力。
第四,建立国债基金制度。首先,在国家预算安排上,把债务收入同正常财政收入严格区别,单独划分出来,列作“国债基金”专项管理。其次,设立“国债偿还基金”,即国家预算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做为偿债基金,专项管理。基金的建立,不仅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和稳定偿债资金的来源,而且还能够分散和均衡债务负担,避免因国债偿还集中和偿债规模过大而引起国家财政收支的剧烈波动,在国债的发行与偿还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1-41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