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入门

去年股票崩盘美国(1987年股票市场崩溃)

去年股票崩盘美国(1987年股票市场崩溃)

内容导航:
  •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 1929年 1981年 2001年世界股市崩盘的比较
  • 美国股市崩盘意味着什么?
  • 美国是超级世界大国,为何他们的股市时而还会崩盘?
  • 1987年股灾是怎么回事?
  • 1987年美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 美国经济股票崩盘后,钱去哪里了?
  • Q1: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引发股市崩盘的直接原因很多,但起码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一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出现了严重的恶化状况,上市公司经营发生困难; 2、低成本直接融资导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催生泡沫导致股价被严重高估。 3、股票市场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造成投机盛行,股票市场丧失投资价值和资源配置功能。 4、政治、军事、自然灾害等危机使证券市场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证券市场出现心理恐慌而无法继续正常运转。

    Q2:1929年 1981年 2001年世界股市崩盘的比较

    2010年再崩盘一次

    Q3:美国股市崩盘意味着什么?

    “金融危机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是指全球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

    Q4:美国是超级世界大国,为何他们的股市时而还会崩盘?



    昨晚,美股又双叒叕熔断了。没人再想去数,这是第几次熔断,因为已经习惯,已经麻木了。


    还在1、2月份的时候,美股还高高在上的时候,跌个2%已经算是暴跌,涨1%已经算是大涨。崩盘以来,可能更多人只关注熔断的时候,其实反弹的时候幅度也是很恐怖的。


    3月份以来,一直都是跌1~2天、反弹1天的节奏。起初是涨5%跌5%,后面变成动不动就涨10%跌10%。所以美股并不是简单的崩盘,而是股市的波动率瞬间放大了10倍。


    逻辑1:美股的波动率被债市放大


    机构与散户最大一个区别,就是机构并不是简单的为炒股而炒股,机构不但会构建股票组合,更重要的是构建股债组合。国债代表着无风险收益率,是股市价值的一个锚,所以机构总能比散户更合理配置股票仓位,长期跑赢散户。


    先科普一个债市的知识点:债市上涨,跟债券收益率上涨,是两回事,这两个东西其实是反过来的。


    举个简化的例子(实际上,债券的计算很复杂,所以只有机构能玩,这里举例是简化再简化):一张票面价值100元、1年后到期的国债,如果现在价格是96元,也就是说你能从债市中以96元买到这张国债,那么它的收益率就是(100-96)/96=4.17%,因为一年后国家会以100元回收这张国债。


    假如突然爆出一只黑天鹅,市场恐慌,钱都跑到债市,把原本96元的国债价格推高到97元,那么国债的收益率就变成(100-97)/97=3.1%。也就是说,投资者不愿意待在股市冒风险,所以宁可接受更低的国债收益率。


    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个关系:



    国债价格每涨1块钱,变动也只是1%。但是国债收益率从5%跌到4%,变动是20%;从2%跌到1%,变动更是高达50%。


    也就是说,国债收益率越低,波动率就越剧烈,机构的股市仓位变化也越剧烈


    这就是为什么08年金融危机之下,美股都没有触发熔断,而在今年3月份以来已经5次熔断。08年的时候,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被打到最低的时候,还在2%以上的水平。而今年3月一开盘,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就跌破1%,最低被打到0.5%以下。



    价值君能找到的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历史,最远的只能看到50年前,至少在这50年里面,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都没有跌到过现在这么低。所以巴菲特说,他活了89年,都没见过这种场面(连续熔断)。正是因为,他活了89年,也没见过国债收益率跌到这么低。


    逻辑2:“把子弹打光”的鲍威尔并没犯傻,他清醒得很


    鲍威尔就是美联储主席,很多人以为他一下子把子弹都打光了,后面没美联储什么事了,他也可以退休了。


    当然,事实上美联储远未到“把子弹打光”的时候,价值君的上一篇文章《关于国外疫情,95%的人还没看懂的两个事实》讲得很清楚,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往前翻一下。


    另外,鲍威尔也没有犯傻。“美联储过早启动大水漫灌,反而会引发市场恐慌”,这个散户都能一眼看出来的逻辑,鲍威尔当然不会不知道。这个重要的抉择,如果不是蓄意引发市场恐慌,那么就是要避免一个更加严重的后果。


    这次恐慌的一开始,市场就想到12年前的金融危机。所谓金融危机,首先遭殃的行业就是金融行业。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以雷曼银行的倒闭为标志。金融机构倒了一片之后,美国才反应过来,开启大规模QE,把金融行业救活。这一次迫不及待祭出QE,就是为了避免12年前的悲剧重演,要来一次“未雨绸缪”。


    为什么QE放出来,美股还继续崩呢?


    因为美股17倍PE依然是高估。美股的脆弱,超乎你想象。


    美国在去年开始,就开展了一个叫REOP的操作。原理比较复杂,简单来说跟QE相似:美联储自己印钱买自家国债,维持着日渐脆弱的美国主权信用;同时大规模买入公司债,支持这些上市公司不断回购自家股票,营造股价上行的繁荣假象。


    美国的上市公司总体业绩,早在4年前开始就停止增长了。为了股价还能继续上涨,上市公司不断回购自家股票。但这会使债务结构不断恶化,现在已经恶化到每年全部利润拿出来都还不起利息的地步。


    稍为懂一点估值基础的小伙伴都知道,对于业绩不能增长,甚至要走下坡路的公司,再低的PE也不算便宜,因为随着业绩下行,PE会不断上台阶。加上债务随时爆雷,杀估值这事情是跑不掉的。


    最近总能看到一些野生的分析师解读,说美股已经跌到低估,比A股便宜,所以国际资金更愿意去美股抄底,而不选择A股。


    价值君很佩服他们看着K线图就能做估值的技术。


    标普500现在是17倍PE,对应的是业绩开始走下坡路、债务雷随时连串炸开的上市公司。沪深300现在11倍PE,对应的是全球最快复工复产,很快就能回到增长轨道的上市公司。谁贵谁便宜?


    所以鲍威尔快速释放QE,并不是妄想要把股市托起来,只是让股市跌慢点。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短期目的,就是要以快打快,收割全球资产。这一点也在上一篇《关于国外疫情,95%的人还没看懂的两个事实》已经讲过。


    有小伙伴可能要问,为什么美国无底线印钱,美元都不贬值呢?


    这正是美国这个金融第一大国的优势,其它任何国家都办不到。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还没像美股一样崩塌,全球资金在突如其来的恐慌面前,还是习惯性选择美元避险。所以鲍威尔才可以以快打快,在各国跟进量化宽松之前,拿着实质已经贬值的美元,打折收割各国资产。


    更无耻的是,这些印出来的钱,甚至不需要通过金融市场,直接就分发到每一个美国人手上:



    如果只在国内流通,这是没有意义的。生产没有增加,每人手上多出2000美元,只会把物价抬高。好比说每人手头上有2万美元,玉米1美元两条;现在每人派2000美元,玉米供应量没有增加,那么玉米就会涨价到1.1美元两条。群众的购买力还是不变的。


    但是,他们可以去买国外的玉米,价格还是1美元两条。

    Q5:1987年股灾是怎么回事?

    我已经修改过资料,请参考下:
    美国“87股灾”
    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华尔街上的纽约股票市场刮起了股票暴跌的风潮,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跌幅达22.6%,创下自1941年以来单曰跌幅最高纪录。6.5小时之内,纽约股指损失5000亿美元,其价值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这次股市暴跌震惊了整个金融世界,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强烈冲击,股票跌幅多达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再西方各国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数以千计的人精神崩溃,跳楼自杀。
    这一天被金融界称为“黑色星期一”,《纽约时报》称其为“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曰子”。
    直接原因
    股灾
    股灾后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理论,主要认为股灾成因包括:程式交易、股价过高、市场上流动资金不足 (illiquidity)和羊群心理。 (1)最多人认同的理论是股灾由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引起。程式交易用电脑程式实时计算股价变动和买卖策略,在1970年代末渐在华尔街盛行,程式交易令大宗的股票交易和期指交易可同时买和卖。股灾后很多人说电脑程式看到股价下挫,便按早就在程式中设定的机制加入抛售股票,形成恶性循环,令股价加速下挫,而下挫的股价又令程式更大量地抛售股票。 (2)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 insurance)也是原因之一。所谓投资组合保险,就是当市场下滑时,为止住损失,就卖掉股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得有潜在的接盘者。但在那一天,所有的接盘者都消失了,投资组合保险的操作方式将股价快速往下推。而且,投资组合保险依靠的是几乎没有限制的资金流动性,但流动性并不总是存在的,资金的流动性有时会干涸。在每个人都想卖出时,这样的投资策略是不可行的。 (3)经济学家 Richard Roll 认为市场全球化是主因, 因程式交易只在美国盛行, 但没有太多程式交易的香港和澳洲股市却在10月19日当天带头下挫, 因此是因为市场全球化令在一个主要股市的大幅波动在一天内漫延全球股市。
    引发条件
    引发股市股灾的原因很多,但起码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一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出现了严重的恶化状况,上市公司经营发生困难; (2)低成本直接融资导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催生泡沫导致股价被严重高估。 (3)股票市场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造成投机盛行,股票市场丧失投资价值和资源配置功能。 (4)政治、军事、自然灾害等危机使证券市场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证券市场出现心理恐慌而无法继续正常运转。
    编辑本段处理措施
    几乎每一个发生股灾的国家或地区都采取了善后处理措施。应急措施主要有:启用“断路器”暂停股市交易,动用股市平准基金入市,回购本公司股票,消除市场恐慌心理等。为了避免股灾再次发生,则加快了证券市场法规建设与完善,强化了市场有效监管和规范运作,促进经济复苏和经

    Q6:1987年美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1987年:华尔街股市风暴再起

    “阁下难道真的不想发财吗?”……

    我们回溯历史的镜头已从遥远的16世纪的荷兰伸向了20世纪80年代末。现在我们已能望见与我们结伴而行的忠实的历史巨人高大的身影,听得见他沉重的脚步声。为了早日回到现实,还是让我们抓紧工作吧。

    一般认为,要抹去金融史上某段灾难性的记忆通常需要20年的时间。这也是往日的愚蠢所产生的变体重新捕捉金融意识所需的时间,同时也是年轻的一代带着他们的创新天才,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步入历史舞台一展身手所需的时间。

    如此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人对股票市场的悸虑态度便开始扭转。1954年和1955年,在那可怕的10月过去1/4世纪之后,一切又开始重新繁荣起来。

    50年代后期和整个60年代,美国出现了更进一步的投机热潮和随之而来的暴跌。在这些年份,美国和其他工业国经济形势良好乃至繁荣,失业率低,经济增长持续稳定,通货膨胀率也较低。伴随着这一切繁荣景象,人们的乐观心理在那些年轻有为的市场经纪人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其中著名的是60年代那些年轻的冒险家。他们充满自信,公众也相信他们将采用一些崭新而富有独创性的手段去抓住投资机会。这期间偶尔出现的温和回落(主要出现在1962年和1969年),稍稍抑制了人们的错误乐观。

    由美国人推动的新的投机热先在瑞士出现,随即席卷整个欧洲,并波及南美。

    这中间最值得一述的是美国海外投资公司,它由一群十分富有活力的年轻人组成。他们以伯纳德·科恩费尔德和爱德华·科威特为首。前者曾是个社会工作者,后者则是位杰出的律师。该公司首先是一个大型销售组织,同时出售和经营互助基金,并经营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实体。在公司经营活动中,证券推销员招募其他推销员并从他们的销售中收取回扣;同时,这些被招募的推销员又招募其他卖主并从中收取佣金。在德国,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达到六层,原始投资中只有一小部分会成为它将购买的证券。剩余部分则全都落入收佣金人的手里。

    人们也许难以想象,在财政方面不那么可信的企业怎么会有投资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禁止海外投资公司在美国销售证券,后来又禁止它向世界各地的美国公民销售证券。于是它就起了一个海外的名称。它被排挤出巴西这个通常在金融方面富有持久吸引力的地方。它和瑞士之间也常闹矛盾,最后不得不将它的许多经济活动转移到附近的法属地区。就是这样一个公司,竟然从那些被弄得晕头转向的投资者身上榨取几十亿美元,其中包括深深陶醉于推销业务的该公司自己的推销员。富兰克林·D· 罗斯福的儿子杰姆士·罗斯福(曾是一位杰出的国会议员,担任过驻联合国大使)和艾里克·W·怀特爵士(一位受到众人尊敬的国际机构工作人员,长期担任关贸总协定秘书长),均曾以个人名义对该公司表示信任。这些人以及其他数以千计的人都曾愉快地响应了科恩费尔德的号召:“阁下难道真的不想发财吗?”

    对这一号召的响应自然成了人们的终身遗憾。1969年,日益下跌的销售量和证券价格,对销售组织利用杠杆作用的负效应越来越大。人们通过内部买卖竭力保值,但努力仍然失败,于是不可避免的失望情绪泛滥开来。不幸的是,人们纷纷说服科恩费尔德将其数量可观的剩下的资产出让给罗伯特·维斯科。维斯科的金融声誉使他自己后来不得不明智地永远离开美国。伯尔纳德·科恩费尔德本人并未受到任何起诉。但随后不久,在一次不明智的瑞士之行中,他被警方拘留送入监狱呆了几个星期。除了他错误地使用了他的精力和野心外,很难说他犯了什么罪。同以往一样,真正出错的是那些急不可耐地用显而易见的愚蠢手段把自己的钱财送出去的人。

    六七十年代的这些不那么严重的投机事件及令人不快的结局足以证明:金融脱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属常见现象。这一切都向80年代做了充分的显示,并成为1987年10月19日大崩溃的先导。

    这已是今人所熟悉的罗纳德·里根的时代。杠杆作用以公司收购和杠杆购买的形式重新出现,小型企业面临的经营债务风险随之加大了。一些必不可少的新的金融手段被视为令人惊异的玩艺儿:高风险债券及由此产生的高利率。它们之所以新奇,只是因为有个十分动人的名字——垃圾证券。

    华尔街上的新一代年轻人再现了已为金融历史遗忘的记忆。他们对那些实际正在走向监狱与耻辱的极具戏剧性的经纪人出现了过分的崇拜——这一代年轻人中最出名的丹尼斯·列文和依凡·波依斯基便是怀着这种崇拜的心情在大崩溃之前被任命的。主要鼓吹用垃圾债券取代无定息证券的麦克尔·米尔肯和德莱克尔·本汉姆·兰伯特后来均倒了霉。米尔肯先生因证券管理法而遭到麻烦;而德莱克尔·本汉姆刚刚奖励了他公司员工们前一段的业绩,就从投机滑坡走向破产。下面便是引自《幸福》杂志的一段并不激烈的关于后者错误的评论:

    “是德莱克尔公司自己导致了这一切,还是其它原因使然?事实是既有自取灭亡的因素,也有不可否认的外因。这家公司的实力曾经如此雄厚,以至于雇员们都坚信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担心受到任何惩罚。这就是他们之所以敢恐吓《幸福》杂志上的500家大公司,说要接管它们,却不怕任何政治报复的原因;这也是他们在和客户之间的交易中将杠杆作用运用至极,而无需为将来有一天债款无法偿还而做准备的原因。一位公司前任官员曾这样说:你瞧,那时我们曾以为‘我们是无敌的。’”

    如果他们稍稍敏感和敏锐一些,米尔肯先生和他公司的同僚也就不会蒙受来自个人与公众方面的耻辱了。金钱又一次把人们引入了歧途。

    “我们正炒得起劲,它怎么突然死去了呢?”……

    1987年10月19日,又是该诅咒的星期一。股市开盘,荧屏闪烁,万头攒动。骤然间,狂风拔地而起,股价急速下落,华尔街上空空气凝滞,街面上喊声震天,久违了半个世纪的恐怖重现,惊慌失措的股民竞相抛售,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为触发世界性大萧条的1929年10月28日的两倍。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所未见。它意味着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内即贬值了二成多,意味着有5000亿美元随风而去,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如此惨重的损失,以“血溅华尔街”、“十月大屠杀”形容之实不过分。

    后人在评述这场波及全球的股市风暴的原因时指出:此次风暴的“风源”在美国,根本原因是美国的“三高”——高财政赤字、高贸易逆差和高外债,加之股票经过连续五年攀升,“泡沫”早已过分膨胀,美元不断贬值,银行一再提高利率,国际协调失误,美国迁怒西德,及至美伊关系紧张等,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对美国的经济前景失去了信心,恐慌心理迅速蔓延,终于导致华尔街股市一落千丈。

    风起于青萍之末,恐慌来自于人们的心理无备。其实,股市不正常的上涨早应引起股民们的警惕。进入80年代以来,股市持续升温,股价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虚假繁荣的气泡已经高高升起。从1986年3月至1987年8月25日,道·琼斯指数一路攀升,从1686点跃至2722.42点,投机明显已经过热。暴跌前美国股市市场价值高达10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了支撑其活动的实际资本,致使买空卖空盛行,投机进入狂热。进入9月,股价的波动已极为反常,从10月3日至9日的一周,道·琼斯股票下跌了158.78点,跌幅达6%,从10月11日到16日的一周,该指数下跌235.48点,即跌了9.49%。对于股市显现的这些不祥之兆,人们却不予介意,将其视为一种技术性调整。从总统里根到一般股民,人们的情绪都很乐观。10月20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真实形象地说明了当时人们的心态。画面上有一头“牛”倒地而毙,手拄利剑的斗牛士面对突然死去的牛百思不解:“我们正炒得起劲,它怎么突然死去了呢?”当时,在西方,无论是政府首脑还是普通百姓,对这场风暴的来临的确毫无心理准备。

    但也有极个别的人预料到大崩溃即将来临及所必然导致的后果。早在1987年初,约翰·肯特思·加尔布雷斯便在《大西洋》杂志上撰文评论美国股市前景不妙,并将其与1929年事件进行了对比,谈到了“当市场明显无限下跌时……算总帐的日子终要到来。”并对当时的金融界予以了抨击,断言“华尔街最古老的准则将被重新发现:金融奇才只出现于崩溃之前。”加尔布雷斯在文章中还预言这次崩溃到来所造成的经济后果将不会如1929年那么严重。因为有些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福利体系的建立,农业收入的获取主要不再依赖于农业经济,由工会支持的工资水平,对银行存款的保险,政府为维持经济活动而实施的范围广泛的凯恩斯措施——这一切都是发生1929年大恐慌时所不曾具备的——给经济带来了弹性,从而将使这场严重而持久的大萧条的危害有所减轻。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验证了加尔布雷斯的预言。

    人类投机历史及它的强力作用将不会完结,也不会有任何确定的地理界限……

    长达仅一华里的华尔街是世界金融的心脏。在利用电脑进行交易、使用卫星传送信息的今天,华尔街的任何动荡瞬间即可波及全球。10月19日当天,华尔街股市跌风乍起,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闻风而动,纷纷告跌。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开盘锣声余音未尽,股票价格便直线下跌,到收盘时,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记录。

    面对席卷全球的股市跌潮,各地政府震惊之余,迅即采取了救市措施。香港当即宣布关闭股市四天,美国则宣布暂停电脑交易并缩短交易时间,西德宣布削减证券重购利率,七国集团开会商讨如何向金融系统提供流动资金。

    也许是一连串的救市措施的效果,21日,纽约、东京、伦敦等股市普遍反弹。但未容股民们缓过气来,又迎来了亚太地区的股市大滑坡。香港股市停止交易四天,本以为风头已过,然而26日星期一重开股市第一天,仿佛憋足了跌劲似的,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记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纷纷下跌。于是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下泻。

    有人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短短的8天时间内,股票买卖双方因股市狂跌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世界著名投资集团——美林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瓦赫特尔因此将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称之为“失控的大屠杀”,只不过,这次股市狂跌不至于如二战中有千百万人头落地而已。

    1987年10月股市暴跌之后,9月15日在美国权威金融杂志《福布斯》上公布的美国400名最富者中就有38人从榜上抹去了。美国头号巨富沃尔顿连锁商店的老板萨姆·沃尔顿的财产减少了31%,损失高达21亿美元。电脑大王王安仅19日下午即损失3100万美元。10月23日,美国58岁的维隆·兰伯格因股场受挫于旅馆中以煤气自杀。10月26日下午3时,美国迈阿密市因股市狂跌从百万富翁沦为负债近千万美元的中年男子亚瑟·凯恩,在开枪打死、打伤美林证券公司副总经理和经纪人之后举枪自毙。纽约银行家贝特曼是一家金融公司的副总裁,因股市崩溃而欠下巨额债务,在绝望之际,从纽约一幢32层的高楼上坠下身亡。……

    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似乎1929年的大萧条又将重演。在1987年岁末的那些日子里,“1988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走势将向何处去——衰退还是景气?”——成为全球经济学界最为热门的话题。纽约市市长在年底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由于10月19日华尔街股市的暴跌,纽约市的繁荣已成为过去。1988年,纽约市政收入将大大减少,许多公共事业计划将因此受到影响,许多专家预测,不管美国全国怎样,纽约市1988年肯定会出现经济衰退。

    现在可以坐下来检讨反省了。与以往的事件相比,1987年的大萧条过后,最突出的特点是人们纷纷推卸责任。第一个反应是来自一次由前任财政部长们、政府发言人和各大公司主要行政官员们的研讨会。他们联合出资在《纽约时报》的一则广告中,将危机的责任推给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财政保守主义者认为该赤字早在里根执政的前六年就很严重。但直到十月的那个可怕的早晨,人们才如同大梦初醒,并迅即在金融市场上反映出来。那些身居金融界高位的人们寻找借口的才能,在这次事件中再次显露出他们的愚蠢。

    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调查研究——由纽约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高级总统特别工作组进行。这些研究有些稍为中肯,有些则十分荒谬。其中受里根总统委托,由尼古拉斯·F·布雷迪负责的一项研究格外引人注目。它并未完全否认先前的投机行为;报告的前5~6页主要由图表组成,证实过去有过“牛市”的存在。在一份附加评论中,报告勇敢而明智地指出:“最终一切事物,无论其好坏,都会走向终结。世界性的牛市正是这样在1987年的10月突然结束了。”然而,在报告的后半部分,该研究就完全忽视了基本的客观事实,一味强调一些华而不实的次要因素——如程式交易、成批有价证券保险、主要由于专家不固定所导致的错误行为(“十月市场大萧条时,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行为随着时间的不同和专家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接着逻辑发生了惊人的飞跃,报告称某些调控手段及其灾难性的后果是周期性且富有规律的,市场中的一些不幸的特点不为人注意地延伸了几个世纪。

    其他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也与此类似。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几乎重达五磅)完全致力于市场运行形势和萧条时期所采取的“策略”分析,却未谈及引起大崩溃的环境。报告在总结中说,程式交易已经用以电脑为基础的技术智力代替了史料的反应,这种技术能以一种突然且前所未有的方式打破销售秩序。

    指数交易和选择贸易的确增加了股市的赌博性质。怀着天真的较高期望的人们和机构,十分不明智地投入这场赌博,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不久在国会召开了有关这次大萧条的听证会。一些针对解决这种赌博后果而制定的法规被提出,但都未被通过。或许内部曾有人向议员建议,说这些法规与事情的实质并非十分相关。那些周而复始的可悲的错误信念不会屈从于法律上的补救措施,而会认为毫无结果的投入是一种与卓越的金融敏锐和金融才智相联系的权利。

    这意味着,人类投机历史及它的强力作用将不会完结,也不会有任何确定的地理界限。因而我们的故事还要继续讲个不停。

    Q7:美国经济股票崩盘后,钱去哪里了?

    当然不是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