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入门

涨停板后调整10天就弱了吧(涨停板后各种洗盘图)

涨停板后调整10天就弱了吧(涨停板后各种洗盘图)

内容导航:
  • 麻烦高手帮忙编写一个.连续涨停(3个板以上)后开板调整10天内在次出现涨幅在7%以上的选股公式或者预...
  • 涨停板后阴跌不断怎么办
  • 股票涨停板是一天涨到10%就不动了吗?还会下跌吗?
  • 涨停板后的几天内又跌回去了的股票后市怎样?
  • 股价在相对低位涨停后第二天却下跌5%是怎么回事?
  • 股票底部第一次涨停,是不是代表该股就要启动呢?能否追涨买入?
  • 股票一个涨停后第二天跌5个点,为什么?有高手耐心详细讲解下吗?
  • Q1:麻烦高手帮忙编写一个.连续涨停(3个板以上)后开板调整10天内在次出现涨幅在7%以上的选股公式或者预...

    ZDF:=(C-REF(C,1))/REF(C,1)*100;
    ZT:=C>=ZTPRICE(REF(CLOSE,1),0.1);
    A1:=BARSLASTCOUNT(ZT>0);
    XG:EXIST(REF(A1,1)=3,10)>0 AND ZDF>7;

    Q2:涨停板后阴跌不断怎么办

    卖出呗。。。

    Q3:股票涨停板是一天涨到10%就不动了吗?还会下跌吗?

    可能会下跌的

    Q4:涨停板后的几天内又跌回去了的股票后市怎样?

    这个要看个股的情况,有的冲高试盘以后还会继续上涨,有的是冲高出货。

    Q5:股价在相对低位涨停后第二天却下跌5%是怎么回事?

    哪有什么为什么,市场永远是对的。可能主力出货了,可能抛压太重,可能大盘不好,可能只是洗盘。基本上问这种问题的,投资的门还没入

    Q6:股票底部第一次涨停,是不是代表该股就要启动呢?能否追涨买入?

    低位首板出现后经常会爆发一些大牛股,但是我们也经常发现很多个股低位首板出现后往往是一日游行情,后期再次回到弱势的区域内,那么低位首板的股票我们该如何板块呢,需要注意哪些要素。

    分析涨停原因底部涨停首板原因居多,比如庄家建仓完成开始拉升,底部个股出现利好,或者个股行业出现利好。所以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底部涨停的原因,下面三种因素涨停我们分开具体说。

    第一,建仓完成拉升这类拉升的上涨具备持续性,所以一般个股没有出现任何利好的情况下涨停的,并且前期的连续震荡吸筹迹象明显,该股应该重点关注考虑逢低买入。

    第二,该股出现利好,个股本身的利好包括的较多,一般存在重组,业绩预增等,对于一般个股出现利好出现不能作为直接买入的理由,大概率还要出现回落,该股可能庄家并未建仓或者建仓并未结束的情况下,大概率隔天冲高回落的概率较大,所以重点要分析接下来的走势,具体如何分析下面重点分析。

    第三,行业板块出现利好,一般在主要集中在行业政策支持,这类政策支持存在或大或小的概念,如果大概率的题材,比如创投或者雄安概念等,这类大概念题材的出现一般连续一字板走势,短期很难买入,但是这类题材肯定存在二波三波的机会,后期可以继续买入。如果出现当天大涨后隔天就开始回落的话,证明该政策属于小概念政策,这类个股不建议买入。

    成交量分析底部涨停板肯定放量上涨,重点要观察接下来几个交易日的成交量的变化,如果出现以下分析的成交量不建议考虑买入:涨停放量后隔天出现放出巨量,隔天一般高开低走或者冲高回落,再下一个交易日再次出现明显的缩量走势,代表高开低走出货明显或者庄家在对倒后期持续上涨的概率较,具体参考下图:

    如果量能走出上面图示的变化,一定要注意低位首板的风险,其他量的变化一般都可以重点关注,比如涨停放量隔天缩量大涨,再有就是涨停放量隔天放量后量能逐步萎缩不是大幅度缩量。形态分析在底部涨停后没有突破重要的关键压力位置,要注意风险。如果底部涨停突破重要压力位置后大概率要脱离成本区域开始拉升,如果底部涨停了但是一直无法突破前期的重要位置后期回落概率较大仍旧不具备买入的理由,具体可以参考下图例子:

    上图形态上并未突破关键压力位置,并且量能出现我们上面分析的情况。如果突破重要压力位置可以重点关注,具体参考下图:

    上图突破关键压力位置后,回踩之后股价继续上涨,并且在隔两天的量能没有大幅度缩量。总结:上面三点我觉得是做首板的关键要素,大家可以参考使用,如果还没不清楚的可以私聊我。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欢迎大家关注点评。

    Q7:股票一个涨停后第二天跌5个点,为什么?有高手耐心详细讲解下吗?

    那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昨天的涨停是主力在拉高出货,第二天直接低开,把散户全部套住。方便主力的进一步出货。
    那只股票如果是下午尾盘涨停的就更是这么回事了。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2018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