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分析

八股取士的特点(八股取士的影响)

八股取士的特点(八股取士的影响)

内容导航:
  • 请谈谈对八股取士制度的看法?
  • 八股取士的特点及其实行的后果
  • 什么是八股取士?
  • 八股取士的特点
  • 明朝科学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有何利弊
  • 什么是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
  • 什么是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
  • Q1:请谈谈对八股取士制度的看法?

    买一只股票,它要涨多少才不算亏:
    不同的营业部的佣金比例不同,极个别的营业部还要每笔收5元委托(通讯)费。
    交易佣金一般是买卖金额的0.1%-0.3%(网上交易少,营业部交易高,可以讲价),每笔最低佣金5元,印花税是买卖金额的0.1%(基金,权证免税),上海每千股股票要1元过户手续费(基金、权证免过户费),不足千股按千股算。
    由于每笔最低佣金5元,所以每次交易为5÷佣金比率、约为(1666-5000)元比较合算.
    如果没有每笔委托费,也不考虑最低佣金和过户费,佣金按0.3%,印花税0.1%算,买进股票后,上涨0.81%以上卖出,可以获利。
    买进以100股(一手)为交易单位,卖出没有限制(股数大于100股时,可以1股1股卖,低于100股时,只能一次性卖出。),但应注意最低佣金(5元)和过户费(上海、最低1元)的规定.
    您可以在第二天,网上交易的“历史成交”或“交割单”栏目里,看到手续费的具体明细。
    网上交易系统,一般不收委托(通讯)费,佣金一般是0.18%

    Q2:八股取士的特点及其实行的后果

    八股文特点: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八股文在历史上罪孽深重: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

    Q3:什么是八股取士?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1075.htm
    菜鸟一只 [举人]
    2006-03-22 11:02:27 [检举]
    八股文 从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中国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加强这种制度。到了明朝,统治者已经不满足于统治经济、政治、军事、连人们的思想也要加以严格控制。八股文就产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为后来的清朝所沿用。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文章格式,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注重格式的文体。每篇文章的格式非常标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4个部分,各有两股互相对应的文字,共有八股,所以称八股文。八股也称八比,比是对偶的意思。在这8个部分中,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都要相对成文,字体也有明确规定。对于文章的内容,八股文要求立言必须用古人的语气,题目主要从四书里出,议论的内容也必须根据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字数也有限制。这种文体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采用八股文考试后,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教学生读八股、写八股,史学、算学、天文学等科根本无人问津。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的害处等于秦始皇焚书,而它对人才的摧残比坑儒还要严重。

    Q4:八股取士的特点

    内容特点:试题出自四书,必须按四书五经代圣贤立言,解释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形式特点:每篇是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的八股文。

    Q5:明朝科学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有何利弊

    利:明代的中央集权程度是尽人皆知的,当然还要搞思想钳制,八股趋势对思想钳制有利。(站在明统治集团的角度。)弊:也是上面那段话,而且学风就是因为八股取士而坏的,当然科举考试的出发点还是好的。

    Q6:什么是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

    许多少年朋友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那只是古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儒林外史》维妙维肖地刻画了文人追逐名利的各种丑态,抨击了腐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建立在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这是一种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刚刚诞生时,还是有一定生命力的,比起以前的选拔人才制度来,还是进步的。在此以前,选拔人才不经过考试,靠推荐,叫做“九品中正制”。三国时代,曹操比较重视人才,他提倡“唯才是举”,选拔和任用了一批确有真才实学的文臣武将。他的儿子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的士人,根据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这叫作“九品官人法”。这个时期,还能做到曹操用人一贯主张的“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懿当政,在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人才把“家世”放在重要位置。从此,九品中正制就变成了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推荐者都是豪门贵族,中小地主很难被推荐,更不说平民百姓了。推荐制失败了,因为推荐的是门第而不是贤才。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作分科取士,也称为科举制度。唐代除进士科外,还设置了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还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对科举制度做了发展。她亲自殿试并发明了密封考卷的办法,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武则天还首创了武举制度,注意选拔军事人才。

    在科举制度中,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常设的是进士科,这是选拔官吏的最重要的一科。

    科举制度和八股文还不是一回事。唐代以诗文取士,因此诗风很盛。宋代用经义取士,所以理学盛行。明清则以八股文取士,即用《四书》、《五经》上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必须写八段,起承转合必须写几句。文章的主题是为圣人立言,也就是给《四书》、《五经》做说明,而解释又必须依据宋代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八股文就是如此的机械,诸多条条框框把读书人的头脑束缚得死死的。八股文考不出真才实学。在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在科举场上都是失意者,像著名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等。八股文进一步加剧了科举制度的衰落和灭亡。

    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社会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Q7:什么是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

    许多少年朋友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那只是古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其中的一个。《儒林外史》维妙维肖地刻画了文人追逐名利的各种丑态,抨击了腐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建立在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这是一种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刚刚诞生时,还是有一定生命力的,比起以前的选拔人才制度来,还是进步的。在此以前,选拔人才不经过考试,靠推荐,叫作“九品中正制”。三国时代,曹操比较重视人才,他提倡“唯才是举”,选拔和任用了一批确有真才实学的文臣武将。他的儿子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的士人,根据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这叫作“九品官人法”。这个时期,还能做到曹操用人一贯主张的“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懿当政,在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人才把“家世”放在重要位置。从此,九品中正制就变成了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推荐者都是豪门贵族,中小地主很难被推荐,更不说平民百姓了。推荐制失败了,因为推荐的是门第而不是贤才。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7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作分科取士,也称为科举制度。唐代除进士科外,还设置了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还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对科举制度做了发展。她亲自殿试并发明了密封考卷的办法,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武则天还首创了武举制度,注意选拔军事人才。

    在科举制度中,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常设的是进士科,这是选拔官吏的最重要的一科。

    科举制度和八股文还不是一回事。唐代以诗文取士,因此诗风很盛;宋代用经义取士,所以理学盛行。明清则以八股文取士,即用《四书》、《五经》上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必须写八段,起承转合必须写几句。文章的主题是为圣人立言,也就是给《四书》、《五经》做说明,而解释又必须依据宋代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八股文就是如此地机械,诸多条条框框把读书人的头脑束缚得死死的。八股文考不出真才实学。在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在科举场上都是失意者,像著名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等。八股文进一步加剧了科举制度的衰落和灭亡。

    清代光绪31年(公元1905年),社会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4-14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