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分析

微生物中波浪热名词解释(引起波浪热的主要原因)

微生物中波浪热名词解释(引起波浪热的主要原因)

内容导航:
  • 请帮忙解释下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浪热 不规则热
  • 怎样区别不规则热,间歇热,驰张热,稽留热,波浪热
  • 波浪热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 微生物“武器”
  • 波浪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 发热的原因有哪些?热型和相应常见病有哪些?
  • 布鲁氏杆菌波浪热原因,吃了一片布洛芬,体温一直25,度温度上升不了为什么
  • Q1:请帮忙解释下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浪热 不规则热

    稽留热:体温明显升高到39度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小于1度。
    驰张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超过2度,但是最低点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达到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到正常。无热期持续1天到数天,如此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出现。
    波浪热(应该叫波状热)体温持续上升到39度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有再次发热。
    不规则热: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
    手打了5分钟。满意了吧

    Q2:怎样区别不规则热,间歇热,驰张热,稽留热,波浪热

    从概念上区分:
    1.稽留热 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 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Q3:波浪热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波浪热即是布鲁氏杆菌病,又称布氏杆菌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出汗较多、关节肿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Q4:微生物“武器”

    我也要这个,不会是同一个老师吧。。。。

    Q5:波浪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海洋上的波浪,其壮丽的造型美不胜收。它时而隆起,时而翻滚,时而拍打着海岸……可谓是海上的一大奇景。

    海上波浪的形成

    波浪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自然界,海水受风的作用和气压变化等影响,促使它难以维持原有的平衡状态,而发生向上、向下、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便形成了海上的波浪。波浪起伏活动具有规律性、周期性。当波浪向岸边涌进时,由于海水越来越浅,下层水的上下运动受到了阻碍,受物体惯性的作用,海水的波浪一浪叠一浪,越涌越多,一浪高过一浪。与此同时,随着水深的变浅,下层水的运动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最后它的运动速度慢于上层的运动速度,受惯性的影响,波浪最高处向前倾倒,拍打在礁石或海岸上,便会溅起碎玉般的浪花。

    海浪根据其所带来的后果,大概可分为破坏性及建设性两种类型。

    先来说说破坏性海浪。这种类型的波浪通常与高能量的环境和陡斜的海岸带有关。岩石嶙峋的海岸线通常会因暴露于巨浪及高潮而遭受侵蚀。

    在沙滩上,破坏性海浪通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它会使沙滩退减。因为回流(向海)比冲流(向陆)要有力得多,会将更多的物质带回海中。

    建设性海浪即“崩顶”或“激散”碎波。与破坏性海浪相反的是,它会建成海滩,因为冲流在运送物质时比回流更有效。此种类型波浪的形成与平坦的海岸带和低能量的海岸密切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海岸地形不仅受地貌营力左右,还受地质情况影响,如岩石类别及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加上岩石不同的抗风化及侵蚀能力,令海岸出现不规则的形态,例如岬角、港湾、海蚀柱及海蚀拱,它们的特征较为突出。

    波浪要素

    波浪的基本要素有:波峰、波谷、波顶、波底、波高、波长、波陡、周期、波速等统称为波浪要素。通常情况用它们来表示波浪的大小和形状。

    波峰:指静水面以上的波浪部分。

    波谷:指静水面以下的波浪部分。

    波顶:指波峰的最高处。

    波底:指波谷的最低处。

    波高:指相邻的波峰和波谷间的垂直距离。

    波长:指两个相邻波顶间的水平距离。

    波陡:指波高与半个波长之比。

    波浪周期:指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经过同一点所需要的时间。

    波速:指在单位周期时间内波浪传播的距离,表示波浪移动的速变,等于波长与波浪周期之比值。

    洋流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相信有很多人都见过海洋,即使没有亲眼看到,也都通过电视、电影有所了解。现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站在海边,眺望远处海面,我们能感受到宁静;但看向近处海岸,海水不断地冲刷着沙滩,或轻轻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从远处和近处的差别,能看出海水并不是那么平静,而是时刻都处在运动中。其中,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洋流的形成

    洋流也称海流,是海洋中以水平方向流动着的巨大水体,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稳定性。洋流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长期定向风的推动。世界各大洋的主要洋流分布与风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洋流流动的方向和风向一致,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热带、副热带地区,北半球的洋流基本上是围绕副热带高气压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每条洋流始终都是沿着固定的路线流动,因此,在无线电通讯尚未发明以前,航海者和遇难的船员常利用洋流来传递信息。他们将写好的信密封在瓶子或其他容器里,放入海洋中,让洋流把它带来其他地方。

    洋流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所谓寒流,简单来说,就是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环南极洋流,是在西风推动下由西向东环绕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与南极间的广阔海域流动的洋流,属于寒流。它不会受到大陆的阻碍,随风自由漂流,所以又称西风漂流。这股洋流宽约300~2000公里,表层流速每小时1~2公里,是世界大洋中规模最大的寒流,也是最大的洋流。冷洋(寒流流经区域)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热量交换时,吸收大量热能,使洋面和它上空的大气失热减湿。例如,北美洲的拉布拉多海岸,由于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水面一年有9个月都处于冻结状态。寒流经过的区域,大气比较稳定,降水量较小。像秘鲁西海岸、澳大利亚西部和撒哈拉沙漠的西部,就是由于沿岸有寒流经过,导致当地气候干旱少雨,形成沙漠。

    而暖流则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是世界上最强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支暖流。该暖流在佛罗里达海峡流过时,流速可达每昼夜130~150公里。它宽约150公里,深约800米,表层水温达27℃~28℃,总流量每秒7400~9300万立方米,几乎是全世界河流总流量的60倍!暖流携带的大量热能,使北美东部沿海一带和欧洲西北部的气候显得温暖湿润。如纬度较高的英国、挪威等国港口,能够终年不封冻,甚至使位于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港也成为不冻港。再如,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影响重大的“黑潮”,是北太平洋中的一股强大的、较活跃的暖性洋流。它流经东海时,夏季表层水温达到30℃左右,比同纬度相邻的海域高出2℃~6℃,比我国东部同纬度的陆地亦偏高2℃左右。黑潮不仅提到了沿海地区的温度,还为我国的夏季风增添了大量水汽。根据研究资料表明,气温相对低而且气压高的北太平洋海面吹向我国的夏季风,只有经过黑潮的增温加湿,才会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和热量,才会使我国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并形成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洋流之所以会影响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气团活动而发生的间接影响。因为洋流是它上空气团的下垫面,它能使气团下部发生变性,气团运动时便会将这些特征带到它所经过的区域,使气候产生变化。通常来说,只要有暖洋经过,当地的气候就会比同纬度的地方温暖;只要是冷洋流经过的沿岸,气候比同纬度的地方寒冷。这就是洋流带来的气候变化。

    正是由于洋流一直在不停地运动,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对高低纬度间海洋热能的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帮助调节地球的气候。

    大洋环流

    众所周知,人和动物的体内都有血液,血管遍布全身,靠它来生命所需物质,维持身体健康。但你可能不知道,海洋也流淌着血液。打开一张海流图你会发现,上面那些像蚯蚓般的曲线,代表着海水流动的大概路线。它们首尾相连,反复循环,其实这就是大洋环流,人们形象地将它称为“海洋的血液”。

    大洋中的洋流规模非常大,它的流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除表层环流外,还有在下层里暗自流动的潜流、由下往上的上升流、向底层下沉的下降流等。由此可知,洋流并不都是朝着同一方向流动的。在北太平洋,表层有一个顺时针环流外,在南太平洋还有一个反方向的环流。它们由南赤道流、东澳大利亚梳、西风漂流和秘鲁海流组成的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在大西洋的南部和北部也各有一个环流,规模形式与太平洋相差无几。北大西洋环流由北赤道流、墨西哥湾流、北大西洋流和加那利海流组成;南大西洋环流由南赤道流、巴西海流、西风漂流和本格拉海流组成。印度洋有着与以上两大洋明显的区别,它只在赤道以南有个环流,位于印度洋中部赤道以北,洋域太小,又受陆地影响,所以环流长年不稳定。由于季节变化,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在夏季是从东向西流,并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形成两个顺时针的小环流;冬季则相反,洋流由西向东流。北冰洋由于地理位置较特殊,且受大西洋洋流的支配,因此只有一个顺时针的环流。

    那么,为何会形成大洋环流呢?风、大洋的位置、海陆分布形态、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称为科氏力)等都施加了影响,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大风不仅会掀起浪,还能吹送海水成流。常年稳定的风力作用,可以形成一支势头旺盛的海流。长久不停息的赤道流,就是被信风带吹刮的偏东风而形成的。稳定的西风漂流,则要归功于强有力的西风带。所以,海洋表层流又被称作是“风海流”。但是,大洋环流形成的“环”,并不都是风的作用。大陆的分布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当赤道流一路西行,来到大洋西部时,大陆阻挡了它前进的方向,此时它有两种选择,一是原路返回东岸,二是绕过去。但是,由于“后续部队”汹涌澎湃、源源不断地跟进来,全部返回是很难的,只好分出一小股潜入下层返回,成为赤道潜流;其他大部分只能转弯另辟蹊径,继续前进。究竟该往哪里转弯呢?这时,地转偏向力为它提供了帮助。在地球的北部,洋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会向右转,而在地球的南部则使它向左转。加上大陆的阻挡,水到渠成,大部分洋流便会向极地方向弯曲。在洋流向极地方向进军的过程中,地转力一刻也没有停歇,拉偏的劲头越来越足,大约到纬度40°时,强大的西风带与地转偏向力形成合力,使海流成为向东的西风漂流。同样的道理,西风漂流到大洋东岸附近,必然会向赤道流去,从而就形成了一个大循环。

    Q6:发热的原因有哪些?热型和相应常见病有哪些?

    健康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口腔(舌下)温度保持在37℃左右,肛门内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人的体温早上稍低,下午稍高,相差不超过1℃。
    一般体温(以口腔温度为准)超过39℃以上为高热。高热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它明显增加身体的消耗,损害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甚至意识不清、惊厥等一系列症状。这对于危重病人,无异于雪上加霜,需要小心给予治疗和护理。
    (一) 发高烧的病因
    1

    Q7:布鲁氏杆菌波浪热原因,吃了一片布洛芬,体温一直25,度温度上升不了为什么

    这事搞大了,快去看医生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4-97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