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鱼尾效应是什么意思(股票的一月效应)
内容导航:
Q1:年前刚入股市,在趣操盘上配资了,这几天听他们说的好多股市专业术语,跷跷板效应是什么意思?
其实从字面理解就是小时候两个人玩的跷跷板 ,但是股票当中通常都是比喻市场热点轮动,出现跷跷板效应也就是当一个板块涨起来之后另一个原来炒作的板块开始消退,其实就是热点转换,更多的是运用股票短线当中, 你也可以关注公众号;涨停板刺客。
Q2:鱼尾行情 什么意思
这个其实很好解释
鱼尾:肉少刺多。
类似于鸡肋行情。
赚不到什么钱,却风险很大的行情。
不做也罢。
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还望采纳
Q3:股市中吸水效应是什么意思?
就是吸引其他人过来买,水指的就是钱
Q4:什么叫做股市虹吸效应
股市虹吸效应:在市场弱势时,少数银行连续涨,导致其他股票的部分投资者抛售而去追涨银行股。从而会导致其他股票跌的更多,而操纵银行股的主力机构能够熊市获利。
虹吸现象来源于物理现象,是液态分子间引力与位能差所造成的,即利用水柱压力差,使水上升后再流到低处。水先上去,再下去走向低处。
Q5:《不汗党》中提到的“一月风暴”是不是指的就是“January Effect”
“January Effect (一月效应)”一般指证券市场。 一月效应有两层含义,其一:一月的日均收益率高于其 它月份;其二:一月阴阳与一年阴阳成正相关关系。第一层含义由罗伯特·哈根(Robert A . Haugen)和琼瑟夫(Josef Lakonishok)于1942年提出,罗哲夫(Rozeff)和金尼(Kinn ey)于1976年发表一篇论文后被大众了解,他们研究1904~1974年的美股指数得出一月日平 均收益率高出其它11个月的结论。1983年卡姆博士(D.B.Keim)考察了美股1963~1979年的 数据后指出,一月效应只适用于小盘股,在一月份的第一周里,大盘股和小盘股的平均收益 率竟然差15%。瑞特(JR Ritter)的统计结果也可做旁证:个人投资者的股票买进与卖出 比例在12月底和1月初分别达到年度最低点和年度最高点。
Q6:日历效应的我国关于日历效应的研究
我国对金融市场日历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1、俞乔(1994)和徐建刚(1995)发现,上海和深圳股市的股票收益率都存在周末效应。
2、戴国强和陆蓉(1999)利用ARCH模型对上海和深圳股市1993年到1998年的每日股价指数进行了研究,发现深圳股市周一的报酬率显著为负,而周五报酬率最高,存在周末效应;上海股市则没有显著的周末效应。他们对上海股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上海股市的收益率最低出现在每个月的第四个周一,次低出现在每周二。
3、张仁良和胡斌(1997)研究了香港股市的小盘股效应和日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股市大盘股一月份的收益率与其它月份的收益率差异很大,大盘股的一月效应更加明显。
4、奉立城(2000)利用1992年到1998年的数据,对沪深两市是否存在星期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不存在周一效应,同时他还认为有较强的证据显示沪市存在日平均收益率显著为负的周二效应和显著为正的周五效应,较弱的证据显示深市存在日平均收益率显著为负的周二效应和显著为正的周五效应。
这些文章采用的数据主要是中国早期股票市场的数据,缺乏规范性,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管制措施。股票市场越来越规范,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如今的中国股票市场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弱。
Q7:日历效应的一月效应
“一月效应”是指证券市场在一月份的平均收益率比其他月份的平均收益率要高,且在统计上显著。关于“一月效应”的研究开始于美国股市。Rozeff、Kinney(1976)对1904—1974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股指进行验证,发现一月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11个月。Gultekin(1983)对17个国家1970—1979年间的股市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很多国家存在“一月效应”,因而是一种普遍现象。随后Berges、McConnell和Schlarbaum(1984)发现加拿大股市也存在着显著的“一月效应”。同样在亚太地区新型市场的日历效应研究也逐步展开。Kato、Schallheim(1985)发现日本股市存在“一月效应”。Nassir、Mohammad(1987)和Pang(1988)对亚洲新兴市场的研究支持在马来西亚和香港股市存在“一月效应”。Aggarwal、Rivoli(1989)对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这四个新兴股市的月份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除菲律宾外,在其余三个市场上,一月的收益明显高于其他月份。Ho(1990)发现6个亚洲新兴股市具有一月效应,但Chueng、Coutts(1999)则并没有找到香港股市存在一月效应的证据。
针对“一月效应”,学者提出了许多解释,其中两个假说引起了广泛注意,即“避税售卖假说”和“窗口修饰假说”。但是,这两种假说也面临许多证据的挑战。如Jones、Pearce和Wilson(1987)将Rozeff、Kinney(1976)的检验数据扩展到1871年,发现一月效应早在收入税发生作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Brown、Keim、Kleidon、Marsh(1983)采用澳大利亚股票收益的数据,对“避税售卖假说”进行了检验,其结果表面:这个假说在澳大利亚市场上并不成立。Berges、McConnell和Schlarbaum(1984)也证明加拿大股市在1972年征收资本所得税之前就存在一月效应。
对于中国股市日历效应的检验,出现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刘鹏(2004)采用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1993—2004收盘数据进行GARCH和Granger检验,发现中国股市的“一月效应”并不显著,而存在显著为负的“十二月效应”。其次,中国股市一月的收益率和十二月的收益率不存在显著的互相解释关系。徐炜等(2005)以沪深两市开业至2004年5月31日的日收盘价为样本,得出的结论是从长期看中国股市一月份效应明显存在,而滚动样本法所使用的短期数据样本检验出的结果却并不显著,说明股市一月份效应与样本的选择有较大关系。中国股市存在显著为负的“十二月效应”,但该现象近年来正逐步消失。何晓光等(2006)以上证、深证综指1997.1—2003.6为样本区间进行计算,发现中国股市三月及一月存在显著为正的收益率,而七月、九月则表现出显著为负的收益率。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1-2141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