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虹吸效应什么意思(股票的一月效应)
内容导航:
Q1:商业中虹吸效应是什么意思?
虹吸是一个物理学现象, 是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将液体充满一根倒U形的管状结构内后,将开口高的一端置于装满液体的容器中,容器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虹吸管从开口于更低的位置流出。
但引申出的这个虹吸效应至今只见人用,不见一个正式的解释。我结合几个例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
1、城市发展初期的虹吸效应
中心区域城市在成长期主要靠积聚周边的生产要素发展, 周边的城镇或者是中小城镇逐渐向中心城市聚集,带给区域中心各种优质资源,这会给区域中的中小城市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带来的影响,可以参考
2、城市发展后期的虹吸效应
在这之后,中心区域城市不断发展,当其成长为大型城市甚至一线超大型城市时,因为优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资源高度聚集,资本充裕。将会从劣势地区吸引人才、投资、人口、信息等等优质资源。
对大城市来说,这将会导致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点像滚雪球效应(或马太效应)。
滚雪球效应: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一二线大城市和处于劣势地位的n线城市差距越来越大,具体可导致:
优势地位大城市逐渐形成超级城市,超级城市运行成本高,提高了生产要素价格,劳动力、土地价格高。而农村空心化、劣势城市的优质资源流失。
具体来说, 一二三四线城市楼市分化加剧 ,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在大城市的富集。同时带来劣势城市的教育、医疗水平的下降等。
概括的说,城市的虹吸效应,会吸引走各地的高端生产要素。
与之类似的还有高铁的虹吸效应、自贸区的虹吸效应等
高铁的虹吸效应:
高铁的快速发展,造成的一个现象是:在高铁沿线城市中,原先设想的中小城市利用高速铁路带动交通发展,吸引人才聚集的想法并不能实现,而是更多的旅游资源、人才被沿线大城市吸引,造成小城市越来越缺乏活力,而大城市越来越臃肿。“虹吸效应”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当城市发展到后期,中心大城市对周边临近城镇往往是 扩散效应,即 “ 大树底下好乘凉 ”
如:上海和广州,带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
二:国家战略上的虹吸效应
如奥运中的虹吸效应,是指奥运主办城市强大的吸引力会将别的地方的投资吸引过来,从而减缓这些地区的发展。 也可以是将政府的预算(或政策)更大程度地倾斜过来,进而使其他地区的发展受影响。当然,既然有奥运中的虹吸效应,也会有世博、G20、APEC、自贸区、经济特区等的虹吸现象,国家可能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做出调节。将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进而可能导致所谓的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最后在用法上总结一下,马太效应是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滚雪球效应可以看做是着重强调强者越强的层面,虹吸效应则是着重强调弱者越弱的层面。
Q2:什么是虹吸效应?
虹吸效应,又称虹吸现象,物理上原本是指由于液态分子间存在引力与位能差能,液体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
由于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气压力,水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同的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利用虹吸现象很快就可将容器内的水抽出。
Q3:股市虹吸效应是什么意思
虹吸现象是液态分子间引力与位能差所造成的,即利用水柱压力差,使水上升后再流到低处。对于股市来说就是资金流向问题,当股市处于牛市时,其他市场的资金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向股市,如居民储蓄资金,当股市处于熊市时,资金又会从股市溜出去。
Q4:虹吸效应是什么意思?
虹吸效应,又称虹吸现象,物理上原本是指由于液态分子间存在引力与位能差能,液体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
由于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气压力,水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同的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利用虹吸现象很快就可将容器内的水抽出。
Q5:日历效应的一月效应
“一月效应”是指证券市场在一月份的平均收益率比其他月份的平均收益率要高,且在统计上显著。关于“一月效应”的研究开始于美国股市。Rozeff、Kinney(1976)对1904—1974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股指进行验证,发现一月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11个月。Gultekin(1983)对17个国家1970—1979年间的股市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很多国家存在“一月效应”,因而是一种普遍现象。随后Berges、McConnell和Schlarbaum(1984)发现加拿大股市也存在着显著的“一月效应”。同样在亚太地区新型市场的日历效应研究也逐步展开。Kato、Schallheim(1985)发现日本股市存在“一月效应”。Nassir、Mohammad(1987)和Pang(1988)对亚洲新兴市场的研究支持在马来西亚和香港股市存在“一月效应”。Aggarwal、Rivoli(1989)对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这四个新兴股市的月份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除菲律宾外,在其余三个市场上,一月的收益明显高于其他月份。Ho(1990)发现6个亚洲新兴股市具有一月效应,但Chueng、Coutts(1999)则并没有找到香港股市存在一月效应的证据。
针对“一月效应”,学者提出了许多解释,其中两个假说引起了广泛注意,即“避税售卖假说”和“窗口修饰假说”。但是,这两种假说也面临许多证据的挑战。如Jones、Pearce和Wilson(1987)将Rozeff、Kinney(1976)的检验数据扩展到1871年,发现一月效应早在收入税发生作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Brown、Keim、Kleidon、Marsh(1983)采用澳大利亚股票收益的数据,对“避税售卖假说”进行了检验,其结果表面:这个假说在澳大利亚市场上并不成立。Berges、McConnell和Schlarbaum(1984)也证明加拿大股市在1972年征收资本所得税之前就存在一月效应。
对于中国股市日历效应的检验,出现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刘鹏(2004)采用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1993—2004收盘数据进行GARCH和Granger检验,发现中国股市的“一月效应”并不显著,而存在显著为负的“十二月效应”。其次,中国股市一月的收益率和十二月的收益率不存在显著的互相解释关系。徐炜等(2005)以沪深两市开业至2004年5月31日的日收盘价为样本,得出的结论是从长期看中国股市一月份效应明显存在,而滚动样本法所使用的短期数据样本检验出的结果却并不显著,说明股市一月份效应与样本的选择有较大关系。中国股市存在显著为负的“十二月效应”,但该现象近年来正逐步消失。何晓光等(2006)以上证、深证综指1997.1—2003.6为样本区间进行计算,发现中国股市三月及一月存在显著为正的收益率,而七月、九月则表现出显著为负的收益率。
Q6:股市的周二效应是什么意思?
先说句体外的事情。今天散户和游资再次站在了一起,游资开始反击了, 今天涨停的个股在盘口上挂出了641 748 74 等等不满,作为股民都知道,当今的股市掌门人江湖人称641.
平心而论,我对刘主席的做饭感觉大局上是对的,方法上有待商榷。不应如此大规模、密集的出台监管政策,要考虑一下市场的承受力度。同时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监管。现在阶段,股市里主要的矛盾是 监管趋严同法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的矛盾;股民大面积亏损同监管层想要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比较悲惨的:事到如今,指数在3100点之上,而在2600点抄底被套的个股截止上周五有891家,经过周一的继续个股暴跌 我想应该接近1000家了,结构性矛盾愈发明显。监管层需要的慢牛同股民心里和显示出现了巨大的反差。我想这样慢牛不要也罢,漂亮50指数同悲惨3000指数如此差价巨大,全世界那个国家都没有。
言归正传,当前股市到底到了什么阶段,会如何走,我想这点是大家急切需要关注的。
当前,上证指数已经失真了,我重点来说一下中小创指数。
可以明确的是,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在年前就出现了周线级别的大底部左侧。中小板6000点,创业板1800点附近就是左侧了。对于结构而言,当前在构建的是第4次周线底背离, 而且这个趋势愈发明显。创业板率先达到 周线第4次底部标准,也就是最后一次的右侧底部出现。如图:
X
由于行情是周线级别的,因此折腾一下就是按照周计算,否则也不会出现中小创个股年后一连涨了12周。在此我要告诉大家要把眼观放的长远一些,因为目前是牛市的启动阶段,具体是中小创的牛市起步阶段,比上证50要晚。历年来牛市起步前夕总会有剧烈的折腾。而且两条腿的后一条腿 总是十分的让人煎熬。
现在的观点是放眼长远,大不了就等于3044点在重来一次,要抱有这种思想,要知道当年的公募一哥的持股周期平均在10个月以上。
周二要做的是:持股的装死,有钱的买股!大资金融资。
Q7:股票的涨跌和时间有关吗?比方季节 星期 月份 开收盘 小时????
有的股票和季节有明显的关系...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6-97432-0.html